Z世代的後疫情心理健康

大心診所 劉力仁醫師

這一年多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世界各地影響著各個國家、年齡層、不同性別等族群。由於各族群的特性不同,被影響的層面也有差異。舉例來說,老年人口主要的擔心是對健康的危害及生命威脅;中壯年族群,疫情最主要的影響則是經濟層面。而對年輕族群來說,疫情的影響,因為該族群的特質,與其他族群有著明顯的差異。年輕世代,或是另稱z世代,也就是1995年到2010年左右出生的這群年輕人,他們有著以下不同其他世代的特質:

一、在意人事物的外表呈現:對於感官上的需求及刺激,比其他世代都要更敏銳及強烈,崇尚美好外表的包裝及裝飾,顯現在對偶像的追求、影視媒體的經營及各個產業趨勢,第一印象往往就決定對事物的好惡。

二、社群網絡平台崛起:隨著網路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許多社群媒體崛起,超脫過去侷限於真人面對面的互動,也讓社群的影響無遠弗屆,輿論及許多訊息傳遞來去,卻也充斥許多似是而非、價值偏差的資訊,對於年輕族群,更難理性地篩選。

三、在意即時及快速回饋: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讓年輕族群講求速效,不擅等待,不管是學習、工作上都希望可以盡快達到效果、否則就會失去動力,對於需要時間經營的事物容易跳過,較為傾向立竿見影的抉擇。例如疫情,漫長沒有終止的等待讓年情族群容易疲乏、不耐。

四、好惡分明、自覺性高:不輕易地接受傳統價值觀,多元的思考內涵,不再受限於道德或人云亦云的框架,勇敢表達自我,卻也因此更容易招致他人的檢視及批判,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尤其疫情間,與長輩的接觸變得頻繁,也易造成不同世代間的衝突。

五、崇尚自由、反感受限的生活:不喜歡受拘束,對於外來的限制容易產生掙脫、甚至反彈。不再委屈自己活在別人設定的樣板,喜歡創新,介意一成不變或是古板的生活型態。

六、同儕關係亦敵亦友:希望得同儕的認同及肯定,但又容易掉到與同儕比較的競爭關係,搖擺、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易導致年輕族群得失心重、害怕失去同儕關係但又不甘平凡,常在獲得與失去間情緒起伏。

簡單言之,年輕世代的身心特徵:對於情緒的自覺更高,對於環境的變動也更敏銳,容易蔓延複雜的思考及情緒。疫情對身心的影響劇增,但能提供的資源反而受限,不管是環境的限制,或是因為疫情,近期的醫療資源著重於疫情的防護及治療,原本容易被壓抑的身心困擾更容易被他人疏忽。實際上,這段期間,對於心裡的衝擊並不亞於對生理疾病的影響。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有幾個效應該被注意:

#情緒的紓壓管道受限:疫情的管制,導致原本自由的生活型態受限,原本可以從事的放鬆及紓壓模式難以運作。對於年輕世代而言,許多的活動被迫停止,本來下班後、放假時可以出走走走逛逛,看看電影、聚個餐,在這段時間幾乎無法運作,大多時間只能待在家中,類拘禁的生活對於年輕人的衝擊更為顯著,造成年輕族群的焦慮。

#人際互動減少:這段時間許多的朋友家人相聚、伴侶互動都近於停擺,往往只能藉由網路等其他管道聯絡及互動,總覺得缺少些溫度與熱絡。年輕世代對於同儕社交的需求相較其他世代更為強烈,互動的減少讓年輕族群更容易感到落寞、惆悵。

#走調的生理時鐘:原本規律的生活,不管是上課、或者到公司上班,因為大部分都改成不到校、不到公司。遠距的運作,讓原本僅緊湊的生活節奏多了不少的空閒。正也因為如此,越來越晚睡、越來越晚起,甚至白天也不少時間躺在床上,導致晝夜混亂、睡眠障礙的比例也逐漸升高。

#網路成癮加重:空出來的時間,或停班、停課的狀態,讓許多的年輕族群在網路世界消耗更多的時間,不管是線上遊戲或是媒體社群,更容易聚焦在虛擬世界的運作,忽略現實生活的經營。

#鬆散的生活型態:沒有目的、沒有重心的生活型態,造成自身價值懷疑與否定,失去對未來的合理期待。過一天是一天的感受,失去對事物的掌握,更容易渲染出悲觀、無望的想法,使得年輕族群感到憂鬱、失去運作生活的動機。

疫情底下常出現的身心困擾可以以下方式試著處理:

#試著把焦點放在疫情以外的事物上,尤其是會讓人感到會心一笑、放鬆的,追個好笑有趣的影集、買份自己喜歡的大餐享受等等。

#靈性的支持更棒,宗教、正念冥想等都可以支持起脆弱的內在。

#找人說說話:情緒不佳有時不是因為環境太糟,而是出口有限,試著跟可以同理你的家人、親友聊聊,說出自己的感受、甚至大哭一場,讓情緒可以宣洩,不要刻意壓抑,那會壓垮自己。

#保持『動』的狀態:動動腦、活動身體,不要沒事做,空著會讓人內心飄著、不踏實,對自我失去掌控,會帶來強烈的失落跟不確定感,停久了也會越來越不想動,整個人卡關。

#建立信念:心之所至,生活的進行本身就是辛苦的過程,但更要有前進的目標或想法,想想自己為了什麼而存在、想想疫情過後可能的美好生活,有信念才能前進,否則會迷失在憂鬱的情緒中。

#探索好的想法、概念:在可及的資源中找些正向的念頭,哪怕是書裡、電影裡的一句話,跟朋友交換來的好想法,壞心情需要有好的思考去中和它。

#放鬆活動:泡澡、練習伸展、自我按摩等都是可以讓心情放鬆的方法,生理心理互相影響,藉由身體的放鬆引導內在的舒緩沈澱。

#合理的發洩:疫情是壓倒我們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原本的生活就蓄積許多壓力的感受,練習抒發不滿、煩躁的感覺。找個不會影響別人的空間,棉被裡、廁所中,大喊個幾聲,把積著的不滿、煩悶喊出來。

若是這些方式仍無法排解情緒上不舒服的感受,可以尋求身心相關專業人員的協助,例如心理諮商等,更能在疫情間找到專業的模式去處理身心上的困境。

✅ 大心診所官方網站
 大心診所粉絲團
✅ 大心診所部落格
 大心診所Youtube頻道

Author

yr3zi98y6xu5@sg2plcpnl0083.prod.sin2.secureserver.ne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