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想進入諮商的百種掙扎與困惑

  在第一次接觸諮商的人當中,對心理諮商充滿問號、焦慮甚或質疑者,並不少見。心理諮商像是一趟心靈探索的旅程,有人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情加入,也有人躑躅不前、最後轉身離開。關於『心理諮商』這個治療型態、關於『治療師』、或是『我與治療師的關係是什麼』等等各種疑惑,在準備展開旅程之前,我們整理了各種Q&A如下,讓你在進入這趟心靈旅程有更多的調適與準備,或《填寫表單》與大心診所專業團隊討論。

▍關於心理諮商這個治療型態

「心理諮商不就是聊天,找朋友聊不是一樣有效果嗎?」

「心理諮商跟到廟裡拜拜、去算命有什麼不一樣?」

「只是聊天而已,為什麼那麼貴?」

  這些可能是初次接觸心理諮商者很想知道、但問不出口的疑惑,主要是針對心理諮商這個治療形式的不理解。人性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很簡單,看八卦節目上名嘴講明星新聞,大家都聽得懂,人人也都可給出一套見解。

  然而假設今天一個人為失戀所苦、找朋友訴苦,他一下想分手、一下又想復合,朋友怎麼給建議都不對,因為朋友並不清楚失戀者究竟哪裡卡關了、為何不斷的反反覆覆糾結在同一件事上。而朋友的人生經驗畢竟有限,曾被傷害過的朋友可能錯將自己過去未能放下的恩怨,轉移在失戀者對象身上覺得對方很爛,但兩者情況根本天差地遠。朋友給了有偏見的建議,原本想幫忙、最後卻幫了倒忙。

  心理諮商不只是「聊天」,治療師身為一個專業的聆聽者,必須要聽得懂個案說的內容,更要聽得到個案自己所沒有察覺的弦外之音;同時,治療師會保持一個清明的狀態陪個案面對問題,比較不易給出受污染的、有害的建議;治療師還會觀察到個案壓抑隱藏的情緒,發現盲點,在心中形成一個「治療地圖」,進一步陪伴個案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都不是找朋友訴苦就簡單辦得到。

  面對困擾時,有人會循宗教、算命等神秘力量路線來解決,基本上是想找一個更有力量的權威者當我們的支柱、幫我們做決定,或乾脆直接給解答。這些方法一開始確實會讓人有立即的方向感。但人的盲點、負面思考、壞習慣依然存在,困擾仍會反覆出現,當你習慣依賴外在力量為你做主,外在力量可以控制你、提供可改運的方法,久了之後一方面會被騙錢、一方面其實也會失靈無效,因為人只要本性不改、神仙也難救。

  想要真正解決問題的人,必須願意看見自己的盲點,負起責任,一點一滴調整思考模式、行動慣性。所謂治療師心中的「治療地圖」,正是治療師知道個案內心的狀態、有哪些特質與盲點,陪個案去面對盲點。受苦的人通常很容易有自我保護的心態也比較敏感,治療師要能夠小心翼翼跟著個案的步調,並容納被個案攻擊的情緒。有些個案談了一陣子感覺沒進展,常會抱怨「不知道來諮商有什麼用?」其實,當一個受苦的人可以好好被看見、被傾聽,就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多數個案都是抱著「解決問題」的動機前來,「只是被聽懂」的確會讓他們覺得遠遠不足,然而很多困境都是因為你沒有被好好理解,你也不懂怎麼好好理解自己,才會卡關,能被好好傾聽就是『改變困境』,關鍵性的第一步。

  治療中所投入的能量、力氣、與金錢時間,代表你願意去照顧自己、承諾自己改變的強度有多高,所以基本上治療過程裡,要能願意付出一些相對的金額與代價。原則上五十分鐘晤談收費1600~3000元是合理的,不能太少,若是婚姻家庭治療一次要談一個半小時,收費也會更高。但也不代表最貴的治療師就一定是最好的,他們通常會有特定堅持,有些則是依照名氣而收費,其實關鍵還是要適合自己,感覺到有幫助才是好治療師。

▍關於治療師

「越貴的治療師就越厲害嗎?」

「可以請治療師開藥給我嗎?」

「治療師又沒有經歷過我的痛苦,怎麼能幫助我?」

  有許多困惑是針對治療師這個職業角色的疑惑。通常來說,資歷越豐富的治療者,就像是高級教練,能夠處理越複雜的問題。所以治療費用越高,代表治療師越有把握、經驗越豐富,才敢設定這個價錢。其實,治療師有時就像保姆一樣,沒辦法一次照顧太多對象,心力是有限的。因此有歷練的治療師的確收費會高一些,來平衡自己所投入的心力,因為他們通常要面對的,是帶著更加困難議題的個案。

  依據心理師法規定,心理師沒有開藥的資格,然而若是像大心診所這樣,心理師跟門診醫師相互合作、有良好搭配,個案從醫師門診得到適合醫囑跟藥物治療,再與治療師晤談諮商,二合一效果會更好。理論上,處於急性期的身心科個案,吃藥後大概一個月就比較不會那麼痛苦,吃藥約三個月到半年,醫師就會跟你討論開始減藥。比方說失眠的個案,服用藥物後、困擾可能會減緩,但如果個案是困擾某件事而睡不好,就要去解決那件事,此時睡眠不是你的敵人、困擾才是。

  有些人會質疑:治療師如果沒經歷過我的苦,怎能理解我獨一無二的痛苦?事實上,治療師經過專業完整的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訓練,對人性、對問題、對個案的理解可以同時掌握生命的相同與相異處。比方治療師會熟悉家庭固定的結構、情緒的週期變化與分類,這些原理是類似的,加上治療師經過專業訓練成為一個良善的聆聽者,針對問題做有效率、深度的傾聽,因此即便治療師沒有經歷過個案完全一樣痛苦的遭遇,還是可以能夠理解個案的不安、痛苦。

  治療師是有意願跟你一起探索自己的人,這個探索一方面有方向、一方面又是開放的,不會預設標準答案,這跟我們習慣有標準答案的文化相互違背。一方面心理師會跟你先找出可以解套的暫時方案,一方面又會不斷翻轉,讓你找到更好的答案。人生可以有一些原則,但屬於你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創造出來。

▍關於我跟治療師的關係

「我的困擾都可以跟治療師說,就可以得到清楚的答案嗎?」

「我可以放心跟治療師說我的秘密嗎,要從哪裡開始講?重述一次我的困擾,不是更痛苦?」

「本來我已經約好治療師了,最後我還是不敢去,我對治療師感到陌生害怕怎麼辦?」

「我怎麼知道治療師怎麼評價我?」

  治療師可以回答諮商者的疑惑,然而治療師給的答案、不一定會是諮商者以為或期待的答案。如果諮商者內心先入為主的答案有效果,那他的問題應該早就被解決了,這就是人性中的盲點。比方習慣速戰速決型的個案前來諮商,速度已經是他長年的優勢,或者已經被用過頭了,那這類個案的解藥可能是慢一點,學習給自己多一點思考空間,思考後再行動。

  有人一想到要跟陌生的治療師說秘密,就感到莫名焦慮。不放心的感覺是正常的,多數初次諮商者都很難放心說自己。其實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說你的困擾,因為信任一個人不那麼容易,也不需要勉強自己。一段好的治療關係是可以也應該量力而為的,治療師會懂得尊重你的步調,不應該重現你被強迫的經驗,你也不應勉強自己,因為治療師會有觀察力,你不一定要講得很清楚。

  治療師的訓練基本上就是去聽很多不言而喻與弦外之音,「不講、不信任」也是一種表達,信任接受一段關係是有步調跟時間表的,透過尊重這個過程,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這個時間表、練習聆聽自己的需求,慢慢相信有一個人願意跟著自己的步調,會是治療中最重要的收穫之一。

  有些人帶著萬般糾結而來,擔心自己不知從何講起、講不清楚。這個擔心也可以拿出來跟治療師討論,治療師會問一些問題幫你把問題更釐清,有時也會跟你說不用說得那麼清楚,治療師會去辨認你擔憂下的模式與狀態,跟你一起找出一個比較安全、具有建設性、幫助你洞察的回應方式。個案的困擾基本上不用說得太清楚,你不是來參加演講比賽、而是來練習呈現出你實際的樣子,透過自然、有安全感的關係,你會越來越自然。一個有效能的治療師,反而是會願意跟你一起去看各種說話的方式,不會跟你的批判性自我站在一起攻擊你。

  也有人擔心:「把自己的痛苦重述一次,不是更痛苦?」治療師其實會看狀況判斷,若個案有重大創傷,在還沒準備好之前、的確不能講太仔細,否則會出現一個「閃回、重現」的狀況,重大創傷不適合在還沒鋪陳之前一下子倒出來,治療師會有專業判斷幫助個案架構怎麼講的節奏。但相對的,多數人來通常是想要一講再講,因為講完會有宣洩效果、痛苦會消失,很多人感到孤單寂寞迫切需要被看見,渴望不斷地講。

  自己的困境可以找誰幫忙?有些人傾向找陌生的專業工作者協助,因為熟悉的人會給自己太多評價跟先入為主的偏見,跟不熟的人講反而比較自在。但有另外一半的人對陌生人有很多想像,擔憂的情緒很自然。有人會擔心治療師會怎麼評價他,有的治療師會說「你好像很擔心我的評價」,有的治療師會讓你知道他是怎麼看見你。好的治療師會跟你一起處理「感覺一直被批評」的情緒,當你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就是你的核心議題。重點是透過這個互動建立屬於你們的安全感。在我們文化中,去做諮商是需要心理準備的,猶豫會很正常,所以可以鼓勵自己、給自己一個機會得到協助。

▍關於我自己

「我因家人的問題而來,但我自己談,家人又不會改變,我幹嘛還要談?」

「我的問題要談多久?諮商真的有用嗎?」

「來諮商我要準備些什麼?」

  當困擾的來源是家人,確實是很困難的主題。在家庭關係裡受苦的人,情緒要先被安頓下來,讓他可以冷靜、不要再被折磨。當你比較冷靜、有力量,就會思考怎麼去改變互動方式。家庭的互動層面需要很多特殊作法才能改變對方,那會是在你變成一個有力量的人之後才能做得到的事。環境是有可能改變的,前提是你不絕望的前提下。要影響別人,的確是有方法要學,首先你得要成為敢影響別人的人,不被別人這麼容易的被影響跟操弄。所以諮商的一開始會先安頓人的受苦、讓他慢慢有力量,然後才找方法。在你的狀態改善變好時,你慢慢會有技巧去邀請家人前來,讓治療師參與你們家的互動。

  諮商需要做多久?要看問題嚴重程度。若是因某件事產生壓力:失戀、工作壓力、跟人起爭執、被霸凌,這些都是有明確事件困擾,被歸在「急性狀態」。急性期困擾好好的談,大約三個月左右、8~10次,急性期就會度過;搭配吃藥會更快,大概一個月就沒那麼痛苦,但不會解決問題,因為欺負你的人還在,你還沒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只是比較沉得住氣。沈得住氣很重要,三個月內你會比較有力量、信心得到支持,比較不那麼困擾。速戰速決有好處、但無法治本,第一階段是止痛藥的概念。

  三個月後進入第二階段,大概需時半年,這個階段你要有意願開始處理累積多年的思考習慣、互動模式。例如失戀的議題,要從過去的感情經驗找到一些共同模式,觀察你是否都找到類似對象,與對方發生類似衝突卻不知道如何解決。若是這些核心議題明顯跟童年、原生家庭有關,就會來到第三階段,做半年到一年。一年之後除非是很困難的問題,比方強烈憂鬱、躁鬱等困難互動方式,一年之內應該都會解決。有時候還有第四階段,有些人還會選擇持續性的諮商,來作自我探索,不斷發展與開發出自己生命的潛能。

心理治療基本上會得到四個方向:「提升自我覺察力」、「釋放與宣洩」、「接納與滋養自己」、「找出適當的行動並實踐」,這四個也是我們所說的療效因子。

  很多人來做諮商後才真正把自己的問題搞清楚,學習用一個新的視野、角度看問題,從受苦者的角度跳脫出來看自己。在逐漸認識自己之後,有很多想法要調整、有創傷要處理、有情緒要整理,這個階段是要把壓抑的情緒、隱藏的創傷、憤怒釋放出來。在我們文化中,很多人在嚴厲的教養下長大,因此不允許自己有脆弱、陰暗面,不能休養、喘息、失敗,在這個階段要學習接納自己,學習新的習慣照顧自己、滋養自己。

  洞察自己不良的人際模式、思考習慣,會有一半跟過去經驗、原生家庭有關係,搞懂自己是怎樣的人、為什麼變成這樣,是心理治療最常做的事。搞懂之後還是要處理、釋放,接著要行動,找出合適的行動,達到嶄新的境界。初次來諮商者,要願意給自己機會、願意給治療師機會,至少談到八次。如果可以的話,試著不要那麼焦慮、焦急,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大心診所醫師門診/心理諮商|立即預約

若有其他疑問,歡迎洽詢大心診所|線上客服

✅ 大心診所官方網站
 大心診所粉絲團
✅ 大心診所部落格
 大心診所Youtube頻道

Author

yr3zi98y6xu5@sg2plcpnl0083.prod.sin2.secureserver.ne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