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年夫妻的相處之道04:熟齡後離婚
作者:楊旻鑫
日本很流行熟齡之後他們就離婚,或是不離婚但是分居,責任已了就選擇不要在一起。這是很好的文化風潮,可是台灣可能沒有一個成熟度去做到。我們把恩怨結清了,舊帳歸零,我們就可以放下,各自成全彼此過新的生活,這是要有一個態度的。既然已經結清了,我不要再糾纏舊帳不放,放過你也就是放過我,這個放過才能夠放下、放手的態度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社會文化態度。這個是要學的,要大家精神狀態到達那個程度。我們還在一個不容易放過、放下的狀態,我們很喜歡「好」。
這是一個困難的地方。我們會對於受害者這個身分上癮,會對於哀怨上癮,這的確是有些人的生存意義。夫妻間的吵鬧、互相糾結跟痛苦,其實是他們活下去重要的依據,離婚之後就會頓失,無所依靠。看你要決定這樣抓著痛苦,不放下的過生活;還是你要選擇丟掉痛苦。當然一開始會有一股龐大的空虛跟茫然感,可是這樣你才有空間養成或擺放好的生活。它是一個邏輯,你要不要下定決心讓自己過得好。還是它是一個厲鬼的邏輯,你讓我過不好,我也讓你過不好,大家一起下地獄的邏輯。文化上有這種厲鬼的邏輯。這不是專有名詞,但我們文化就是有這種哀怨的、怨毒的現象。
所以這其實是一個有待修正的邏輯,要修正不容易。到底有沒有把自己的快樂當一回事,覺得自己有價值,我是值得過更好的生活的。通常這樣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到與追求,所以這是比較難的。而這也會造成子女的問題,因為通常有這樣的爸媽,受苦的是小孩,即便小孩已經成年也仍然受苦。
〈陪父母演戲〉
成年後的小孩會放不下這樣子的爸媽。所以成年後要學到一個認知是,這是父母自找的,他們有他們的命運,你的情緒要慢慢跟他們分割。同時要學另外一件事,有時候要陪他們演戲,滿足一點他們上癮的東西,演戲可是不要入戲。像網路上可以看見父母政治傾向跟自己不大同的子女的取暖社團!一堆人哀鴻遍野,很有趣,如果從親子關係的角度去思考,可以發現裡面的親子關係怎麼纏成死結。有個媽媽就說:「你真好騙,都聽那些政治人物,不聽我的,我可以去死了。」那個媽媽有憂鬱症。要怎麼跟這種媽媽演戲但不入戲。你要跟媽媽說:「你死了我當然會很難過、很擔心,可是你是大人,你的命你當然自己決定啊。」
【如果不面對自己的苦,沒有一個完美的東西可以完全填補內心的洞,寵物無法,就連孩子也無法,所以父母自己要去面對。】
所以才說要辨認原生家庭的模式,到一個程度有困難、有困境當然要處理或求助,才有辦法解套,不然的話就會變成無底洞。無底洞就像會出現囤積的現象。有些成年人很會養貓狗,可是養到讓自己生活品質都沒有了。養再多寵物,他也餵不飽自己的內心,他永遠都覺得他很可憐,可是其實是他內心需要慰藉。還有一種人他就開始跟兒女搶孫子,寄託都放在孫子上面。所以說如果內心有洞的中老年人,那個空缺感是沒有辦法用任何事情補起來的。所以才說「戒之在貪」,要簡樸。要去面對內心的洞,或是要有人協助他把洞補起來。他自己要活得好,那些娛樂都會變得很自由跟自然,是滿足性的。
如果內心的洞不處理,就成為餵不飽的無底洞。開始用情緒來讓大家都痛苦,變成一場大災難。「你要在乎我,你不聽我的話,否定我的經歷,那我去死好了!」就會有這種邏輯。你這時候就要餵他一點情緒養分,就說:「你去死我當然會很難過啊!」開始要一點點反勒索,跟他演戲:「你為了一個外人你就不在乎我的難過跟死活。」你要跟他演說:「我也很在乎你啊,你也要在乎我啊,那你幹嘛要那麼在乎一個外人,都不在乎我,我比你還要在乎誰誰誰……。」要演戲可是不入戲,你知道這語言是父母要的,跟他一起玩瓊瑤的戲碼。他們會有一些小滿足。
不要太認真對待他們講的那些話,可是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他們說的其實就是「你要聽我的。」你就要說:「我有聽你的啊。」叫口惠而實不至嘛。「我這麼聽你的,聽到都很替你擔心了,還不夠嗎?你都沒有在乎我才對吧。」反勒索回來一點啊。就是要願意演這種戲,有些人就覺得:「我才不要哩!為什麼要變成我最討厭的人?」你跟父母互動就是要學一點你討厭的人格模式,不要好像有種潔癖感。這就有點像榮格說的,你最討厭的就會變成你的另外一半,或是你的誰。你有天還是要把他們找回來,是你的陰影模式。所以學習陪父母演一下戲,是面對困難父母親總有一天要學會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