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年夫妻的相處之道03:辨認互動模式與學習溝通
作者:楊旻鑫
【辨認互動模式和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其實兩個人互動都有彼此的地雷區。比較高階一點的伴侶關係其實是會知道彼此的默契。更高階一點會辨認彼此的互動模式,彼此的地雷,有時候閃過去。怨偶就是知道對方的地雷還繼續去踩,去惹怒他,羞辱他,諷刺他。而有默契的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掉,這個忍讓是基於尊重或是愛,他們要辨認互動模式。
所謂比較高階的學會親密是要把這些互動模式給搞懂,還要能夠認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你的家庭怎麼帶給你這些模式,或是你從小到大的經歷。比如說你從小就是爸媽都不理你,你自己想辦法長大的,你對人就會比較保持距離,過度堅強,凡事靠自己。你不會哀哀叫,不愛說你很苦,比較忍耐,所以人家有時候會誤會你,你的另外一半也會誤會你。其實你已經很難過了,他還不知道他講的話已經傷了你,因為你就是有苦不輕易說的那種人。所以原生家庭成長的影響,這個能夠辨認是最好的,可是這是比較高級的作法,去辨認你的互動、人際模式。
【心口合一的溝通】
其實現在新一代二十歲到四十歲的伴侶開始在學習辨認互動模式。學這個比較容易形成默契,也比較容易變幸福。所以我們說學溝通,練習分享我需要什麼,它是叫做「分享」,分享我的需要、我的情緒、我因為什麼而生氣,可是不是怪罪對方「你害我生氣」。我因為什麼事情感覺我生氣,這個是個很抽象的事情,這叫做「一致性溝通」,我把它叫做「心口合一的溝通」,比較好理解。我們常常心口不一嘛,想要卻說成「我才不要!」;受傷了卻說「我才不介意!」;「你不要回來了!」其實是說「我很在意你。」這種東西是要練習的,所以溝通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你要知道你的心,願意認識出來,慢慢找到合適的表達,才叫做心口合一的表達。現代社會比較慢慢在學這些,因為以前的人都沒有在溝通,他們只要過生活,過去的時代只要回到責任就好,不用溝通。而現今台灣存在更多民主的衝突,很多溝通都還在磨跟學。
【允許伴侶的不完美】
要允許另外一半不完美,不然你們怨了一輩子發現就是不完美啊,就是要能夠接受,這樣才會有默契。在這個階段以後,陰陽性會重新平衡,結構會改變,女人會變男人,男人會變女人,簡單來說是這樣。
【哀悼完成】
另外就是原生家庭,你要理解你父母的樣貌。五十歲到七十歲的人還是有個很麻煩的地方,這可能跟中國文化有關,他們到現在還在哀悼他們的父母親,會被父母給控制住。有可能三十歲的時候他們父母過世,他們哀悼一輩子還沒哀悼完,永遠在覺得自己對不起自己父母親。有一部份父母還沒過世的,則一直在努力照顧著他們。這個哀悼要有一個完結。
這裡有一個觀念,好像重新過好自己的日子就等於背叛自己的父母,產生一股罪惡感,一股不孝順的不安全感,這其實是很折磨大家的。你過得好,你父母當然也會開心啊,好像你要把自己搞得很慘,你父母才會開心一樣。可是的確我們有一個很強烈的觀念是如此。
原因有參雜一點儒家文化的因素。比如「父母在不遠遊」,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這種,可是也許孔子的本意不是這樣。韓國、日本也都很注重義理、長幼,都有一種要擺放人倫關係,卻都變得很強制性的束縛,大家都要活在這個控制與苦悶裡面。
這是很多老年人要面對的課題,如果放到夫妻關係來說的話,你就會沒辦法把力氣放在另外一半跟小孩身上,你就一直在想你上面的人,你的目光是朝向不存在或已經死掉的上一輩的人,可是你沒有在當下活著。這個當然就會造成親密的困難,你根本不在乎你身邊的人,你只在乎你的罪惡感,如果用一種比較尖銳的角度來說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