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女長到五十歲如何面對他的父母?⑤ -面對新世代的來臨

四、生:面對新世代的來臨

最後講「生」這件事情。假設父母三、五十歲,小孩二、三十歲,他們開始要出社會,可是父母還是比較有錢,會被父母的錢影響控制。而且很多父母會幫小孩子決定出路、找工作,在台灣還是有,雖然沒有大陸那麼嚴重。大陸完全都是父母幫忙小孩決定,找工作的。

再者,他們開始上大學、離家的時候,父母進入空巢期,所以夫妻兩人開始要面對自己過去沒有面對的困難。所以四十五歲以上到六十歲這個世代都蠻慘的,亂七八糟的,這都是心理治療裡比較難做的個案。事情太多了,他們家亂,可能小孩也亂,父母也很多情緒影響他們。

西方傳過來的一個好的概念是,比如說,小孩子本來都被媽媽抱,上幼稚園是他第一次的分化,上小學是第二次的分化,國中是第三次,慢慢他們越來越獨立,有自己的主見想法,有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世界觀,有自己的視野。父母是要一次一次的體驗這種分化,這對父母來說很煎熬。

(一)哺乳類、靈長類動物

因為哺乳類動物都是這樣,親情的羈絆很大,很不習慣放手。後來演化成靈長類,母猴顧小猴的東西是更多的。爬蟲類動物沒有親情的羈絆,他們生了還可以吃掉這些小孩。哺乳類動物他們就有親情的羈絆,開始有育兒行為。所謂『哺乳』類動物,乳是最重要的,誰是媽媽,誰是小孩就確定了。照顧者跟被照顧者之間是有羈絆的。最特別是像馬跟羊,牠們不是靈長類,小動物一生下來就可以走路了耶。所以牠們是在媽媽肚子裡發育好就生出來了。可是靈長類是媽媽要一直背在身上,因為牠們大腦還沒成熟,連走路都沒有辦法走路,這很特別。因為牠們長到成熟再出來的話,腦袋就會太大而卡住。可是大腦功能在新的階段很重要,所以靈長類先生下一個半成品,還沒有成功,繼續養牠好幾年,讓牠大腦可以慢慢成熟。靈長類使用工具的技能遠超過其他等級的動物,牛羊好像不會用東西。現在我們有些定義,猩猩、猴子開始能使用工具,訓練貓狗就有一點點小困難,因為大腦可塑性的程度不一樣。

(二)愛與控制

所以我們都在處理親情的羈絆,年齡退化帶來的衝擊,因為這些因素發展的效應。父母基本上就是要一次一次的放手,讓小孩子一步步去闖,這在我們華人文化來說基本上是不太容易的。我們對小孩的在意很強烈,其實這是一體兩面,對小孩控制很多,在意也很多。我們跟父母的關係檯面上的糾葛是比西方多一些,不是說西方沒有,他們只是好像比較藏起來。看歐美影集、電影,他們其實也都在處理跟父母的糾葛。最近最紅的《小丑》也是,他媽媽根本就是神經病啊,所以許多人看的還是心有戚戚焉。

有親子關係就有愛與控制,如何調整或平衡需要每個家庭不斷磨練。中老年人很激烈是因為兩邊都有,對上也是這個狀況,對下也是這個狀況,而且他們兩邊都有資源,所以有時候角力會比較強一點。

現在大概三十五歲上下結婚生子,結婚的時候兩邊會有一些拉扯,衝突產生。可是最厲害的衝突是生完孫子以後,因為每個新成員都會帶來家庭結構的改變。父母對孩子的心態跟祖父母對孫子的心態基本上又不太一樣。祖父母他們基本上比較沒有教養的壓力,只要含飴弄孫就好,而且他們也退化成比較小孩的心態,所以他們甜蜜的東西會瞬間多很多,很照顧、縱容孫子。但又有點複雜,這裡有一點點台灣背景參雜。過去農村時代,因為生太多小孩了,小孩都放牛吃草,小孩是工具人,是人力的補充品,不是一個一個要精緻照顧的。所以我們還是有很多文化習慣是拒絕太親近,所以老一輩是覺得小孩子不能抱太多,不然會被寵壞,這個就搞死所有的現代父母,都在吵這件事情這樣子。所以很奇怪,寵溺跟嚴厲常常是一體的兩面,沒有中間值,我們文化常常如此。而且同時會發生在一個人身上,所以一下子超甜的,一下子突然又控制,台灣是這樣。

台灣這五十年來經歷了好幾個時代劇變,每十年的記憶都不一樣,一次就疊在一起,因為以前是百年不變的生活方式。就像現在中年人,大學的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現在生活型態就不一樣了。所以每十年差很多,以前是MSN、BB call。物質的東西的確帶來不同的生活經驗,很複雜,所以我們疊加了太多物質轉變的東西。可是家的定義,改變的很慢,所以大家都還在摸索,就有很多衝突。老一輩的他們都會用過去對家、對照顧的定義來照顧孫子,這就很多衝突。這裡面產生了太多故事每個家都不一樣。

例如兒子生了小孩以後,可是兒子還住在太太娘家,爸爸為了要見孫子開始要控制兒子,買了一個房子給他住,這個兒子其實是很怨恨爸爸的,為什麼要逼我住進這個房子,可是錢就可以控制一個人。

例如會有分別兩地的衝突。有地理的區隔,好像比較輕鬆,公婆只得放手。但第二但其實被要求一陣子要帶回去見一次,這樣就算有繳保證金,就算過得去了。但是小時候如果小孩回去的頻率太低,也是會被抱怨。他們都抱怨說,小孩都不會講台語。『其實祖父母在說的是,都沒有來理我們。』退休父母跟新手父母之間的糾葛在華人社會都太亂、太複雜。

我們小孩六歲以下都是金孫,七歲以後開始上小學就開始要嚴厲管教他。南部更嚴重。小時候很疼,七歲以後就會嚴厲要求功課。六歲以前金孫全部都要回來,幫阿公、阿嬤充電。當然他們不會這樣說,他們就會怪你怎麼都不讓我看孫子,都超疼孫子。孫子是所有家庭的重心,七歲之後金孫們就要背負沉重的期望,功課要優秀,長大要順從、孝順。這裡也是微妙的邏輯,很在乎你的同時也很控制你,你又背著很重的期望,不可以辜負大家。現在三十歲以下年輕人稍微沒那麼強烈,可是三十到六十歲的世代他們還是深負期望的重擔。所以他們跟父母對話。很大的痛苦之一是在這邊,有好深的焦慮跟罪惡感,都是不能說,也說不清楚的。因為父母真的對自己太多在意了,而且他們的確犧牲很多,這是社會中很大很明顯的部分。

(三)父親在家庭中的缺席與回歸

我們文化裡多數的父親都是缺席的,他們都離開家庭去工作,這個又是儒家文化的特色,日本教育也強化這個現象。父親與孩子之間沒有親情的流動,他們都在外面工作,或是說他們逃掉了。很多小說在描述有些人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殺掉,不管你是政治的還是其他因素。外省人也是有點這種經驗,戰爭就讓父親的角色缺席,所以小孩跟母親就會很沾黏。但在台灣不是每個人的父親缺席都是因為白色恐怖,是大部分本來就會缺席。中壯年父親退休或是浪子回頭,怎麼重新融入家庭就是一個很麻煩的地方。

另外是說萬一你有個很厲害、有力量、很大尊、很有影響力的爸爸,那就不一樣。例如有些人的爸爸是軍人,他常年不在家,每次回來都要求你坐好、打你,那也是很有影響力。小孩子會變得有時候很順從、很壓抑,不容易表達情感。有些是媽媽很大。父母很大的小孩子就會很小。小孩子長大投入職場,工作有時候會變得很刻苦耐勞,走阿信路線,被逼到都想要跳樓自殺。因為同事霸凌他,主管也霸凌他,他不會說NO,做一堆工作,能力超好的這種。

親子關係有沒有幾個分水嶺或階段性?

我剛有講生老病死。我們從人的年紀來講,跟這個也有點像。這是心理上面的隱喻,或是你可以找一個新的隱喻。簡單來說,人有順從期、叛逆期,整合期,在心理上面大概分這三個階段。

而實際上我們的人生,二十歲以前在原生家庭生活,二十到三十開始,通常所有人在這階段離家探索。是變慢啦,以前應該更早。三十歲以後開始有小孩或是結婚了。三十到五十歲就變成夾心餅乾,下有小孩,上有父母。五十歲到六十五歲,小孩子長大成家以後,自己開始準備往老年邁進。以前是五十歲就老年,現在五十到六十五是準備往老年邁進,小孩是準備長大,這就有第二軸線出來了。六十五到九十,就是一個學習跟老年相處的時候。一方面你壯年跟你的父母拉扯,活到六十五到九十歲的時候,你的小孩開始跟你有一些新的狀態。所以我說實際上台灣是這樣子run的。可是心理的運用,三個階段反反覆覆。

有些家庭有些特質,這有好處也有壞處。有些家是抗拒時間移動的,時光彷彿會停下,這個好處當然是,你念舊或是有些東西把它維持住,可是它終究是會被沖毀的,就像河流一樣,你用一個水壩或是一個攔住的東西,可是時光就像河一樣流逝。

有些家庭不願意變老或不願意長大,不願意讓某些事情過去。所以為什麼有些老人個性很固執,因為第一個是他停滯在過去時光,再來是說他以為他沒有變老。像黃春明剛才說的還是有一點這個樣子,他說他拒絕發現他的腳已經不行了,為長遠來想,我只要能做我就要做。這個固執,一方面是他很硬頸、硬氣,抓住一種力量的樣子,裡面的確有種迴避老化、迴避死亡的一個傾向,這是多數常見狀況。小的就會想辦法跟老年世代的固執來周旋。當然好處是說,如果調得好的話,你也不能說那不是一個運動或是復健,可是爬樓梯絕對會傷膝蓋,以科學的角度應該要改做不傷膝蓋的運動,因為膝蓋磨掉就沒了。

每一次的死亡衝擊都會讓有一些人有能力變得柔軟一點。我的工作就是在整理這些,看每個生命的變化怎麼讓每一個人內心開始有一些移動或是不移動,這就是我們的核心工作之一。我才說你講這些我一起整理是比較有意思的。每個跟死神擦身而過的經驗都讓他再柔軟一點。這有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所有人的本質都有深刻的原始自戀,我幹嘛要改,我一定可以永遠保持一樣的,我永遠可以長生不老,我永遠都是這樣,世界要聽我的話,死神不會來找我。所有人都會這樣子,只是外顯或是內隱而已。這個原始自戀感是一定有的。

那回到父子關係,在生命階段,一個巨大的父親形象,對一個人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因為其實很多人的父親形象沒有那麼巨大,他這個心理的抗拒跟超越的想望其實會比較少對不對?

實際上父親形象太巨大對孩子來說會比較辛苦。可是在小孩的心裡,一定都是把他想成巨大的。譬如你的爸爸是一個真的很普通的人,通常巨大的形象會在小學就慢慢消化掉,小孩就不需要在心裡這麼辛苦的去抗拒。

可是父母要有適度的巨大感。因為有時候父母就要趕快幫小孩做決定啊,你先聽我的是會死是不是?比如說睡覺時間到了,你就是要去睡啊。比如說手機玩太久,父母就要說,我現在不要你用手機。現在手機都是很厲害的上癮物,尤其手機遊戲。父母要設下控制的節奏,這不是讓小孩自己做判斷有用的。 某個部分這也是父母的責任。

✅ 大心診所官方網站
 大心診所粉絲團
✅ 大心診所部落格
 大心診所Youtube頻道

Author

yr3zi98y6xu5@sg2plcpnl0083.prod.sin2.secureserver.ne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