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女長到五十歲如何面對他的父母?③-孝順
(三)孝順
我們是儒家概念的社會,所以我們有孝順,孝順裡面藏了很多「應該」,就把人給規定跟控制住。這也許在農業社會是很有用的,應該要孝順,可是「應該」就會變成是一個規定,缺乏一種自發性的流動。所以簡單來說,我們有孝,可是我們比較不講親密跟愛。所以我們的愛是沒有流動的,最後變成都在爭奪權力跟金錢,用那個來證明愛。就是用一個象徵物來代表這是愛的樣子。
當愛是飽滿的時候,你對象徵物的需求就會遞減。他的執著就會下降很多。
回顧家族生命史才有可能是愛的開始,在心理治療裡,開始會跟個案區分比較封閉的孝順(就是假的孝,很僵固的概念的孝)和真正的孝順。真正的孝順是親子之間有愛的流動,彼此找到善待之道,這才叫做真孝順。
過去我們比較沒有思考孝順真正的內涵,比較有的是孝順的教條。比如說子女就是應該要照顧父母,父母的老化,會把孝順的主題更加凸顯,有很多責任的分配,也變成大家的重擔。父母也覺得你要照顧我才是孝順,或是這樣我才有家的感覺,可是沒有人想要去養老院自己把自己過好。所以孝順的概念變得很僵硬,不能依照愛的流動和每個家庭狀況不一而修正,我們的困境在這邊。
所以回顧家族生命史以後,你要開始有一些分化。假設你的父母受到他們無法承受的苦難而對你不好,不知道怎麼養小孩,這的確會影響到你。小孩子其實是會無意識的被影響,很想要協助父母化解他們的苦難。可是我們在心理治療很嚴重地發現,這會讓兩邊都爛掉,是沒有用的。要有一個深層的體悟,父母的命運是他們的命運,我們好好地敬重,知道那是父母他們自己的命運。而他們生下我,我要找出我的命運,可是我好像過度承擔父母的責任。
很多小孩子在兒童的時候,因為父母吵架就開始發病,藉由發病來去轉移父母的注意力。其實是三個人都一起陣亡的意思,他們的吵架還是繼續吵。因為小孩沒有能力解決大人的情感問題,因為那是大人自己要去面對的,這裡面才是一個真正長幼有序的概念。可是我們卻有一點點被暗示小孩子要來幫忙,這是儒家文化,這可能不是真孝順,所以說我們會一直分辨這個。小孩子要滿足大人或是照顧大人,叫做『過度親職化』,小孩子從小就變小大人。這樣他就沒有童年,這也是另一個華人文化常見的嚴重的家庭的苦難。五十歲以後他就可以開始作威作福,心理退化成小孩狀態,讓他的小孩來滿足他,任他予取予求,他看起來是老人,可他在文化結構上有點回到小孩的狀態,而且可以有小孩的特權。
所以我們的文化大部分是先當大人,等你媳婦熬成婆,就可以作威作福當小孩。這個是一個算是文化的特色吧,要去面對,所以分化不表示自己不愛父母了,是知道有些東西是他們自己要承擔或面對的。其實這裡面有個心態,壯年世代他們一開始一定會滿懷怨恨的,或是說他會被控制,覺得好多「應該」,好多罪惡感,如果沒有照顧好父母的話就會有罪惡感。除了覺得被控制,另一個反應是,憑什麼我要對你們好,你們又沒有對我很好,我從小也沒有被你們好好照顧,就是這個兩極。
然而不管你是哪一個極端,你總有一天要釋懷。有些父母是沒辦法原諒的,可是你可以知道說,好,那是你。我的人生開始,我長大了,我不要再被你影響那麼多了,我把自己活好,我學習處理或是跟你和平相處的能力,這個是一些比較痛苦家庭要面對的遭遇。小孩子沒有辦法挽救大人,但是他可以去釋懷,不一定是原諒。就像大家在吵,他殺人了,我怎麼可以原諒他。『釋懷』這個詞有點被汙染,我這邊的意思是,把自己過得好,知道你有你的困難跟問題,從此我們就兩不相欠,可是我們還是有一個血緣關係,還是有一個在意,所以把它叫做『釋懷』。一個是說好像把你所做所為都忘光,跟你變好朋友,或是我都不在乎了,如果原諒是這個定義的話,這實在是違反人性。一個是記得可是不被這個持續傷害,或不被控制,這叫做釋懷,有這個境界這樣子。和好又有點太好了。家庭發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都在處理這種多年來累積的愛的不對等,愉快不愉快,可是表象會用錢跟權力來呈現。
這種生命劇本,華人多一些,戰後嬰兒潮多一些。因為華人太在乎孝的形式,比較沒有『衝突』的面對,『愛的和解』的這種練習。我們不講「愛」我們只講「孝」。「孝」裡面其實藏著一個叫做「順」,小孩子只能順父母啊,可是這個「順」是盲目的「順」。因為父母要有智慧,做出的決策才會對這個家好。然而不是大人決策就一定是理性的,或是一定是精準的。所以其實現在壯年以下的世代都有一種大反撲,開始走過威權時代幼兒期的大順從、依賴權威,到現在不信任權威有很多敵意的反抗期。所以如果是台灣這邊的話,走的是比其他華人區再快。可是沒辦法,社會文化其實有共通性。我們走到青少年的反抗期了,就是五十歲以下的,對什麼東西都很有意見,吵吵鬧鬧的。
所以中壯這一代的老年父母面對這種反抗會很錯愕,因為他們的生命階段其實是沒有這樣反抗的。
他們只有順從期。可是他們特權就是,老了他們就可以很有影響力,大家都要聽我的、配合他們。現在他們又有錢,土地、房子都在那邊。這會帶給壯年世代很大的情緒,要忍耐父母、要聽父母的話,又覬覦他們的錢,產生一種隱形的忌妒。所以年金改革這麼慘烈就是這樣子啊,年金改革就在指責誰自私。所以一個社會議題的反應,也反應我們這種家庭的內在樣貌。
這幾個核心概念其實是貫穿老年跟壯年間的狀況,有剛才那些背景我們理解這些就會變得容易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