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女長到五十歲如何面對他的父母?①-囤積是為了迴避死亡與衰老
人生可以有好多個角度來分類,比如說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一個分類。當我們開始設想中年到熟年的家庭狀態,剛好這個年紀用『生、老、病、死』來做分類,這四個主題涵蓋不同範圍。每個家庭五十歲以後,這四個主題會浮現出來,會有不同的因應態度。
為什麼五十歲以後是老、病、死,都似乎可以理解,『生』,指的是迎接新生兒,當有新生兒出生時,整個家庭結構都會變。也就是有三代,孫子出生以後,家庭動力都會變得很刺激。
一、死
生、老、病、死,其實「死」是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影響很強烈的心理狀態。可是我們文化基本上採取迴避的態度。大部分的家庭不喜歡面對死亡這件事情,所以因應這個迴避會帶來很多焦慮,這是一個角度。對這些中老年人或是熟齡家庭來說,這是一個無所不在的陰影,比較理性的家庭是開始能為好好死亡做準備。
(一)囤積是為了迴避死亡與衰老
然而這在我們文化中,的確是比較缺乏的,大家會拒絕「死」這件事情的存在。它的昇華與轉化是,的確我們文化會注重養生,這也會伴隨著跟老年人有關的詐騙事件產生。關於怎樣是養生這件事情,不同世代也會有衝突。這又扯到一個背景,大概六十歲以上的人,他們的族群背景不論本省人還是外省人,似乎都還是有一些比較匱乏的經驗。
比如說外省人就是逃難的很多,本省人則在成年前多數經歷很貧窮的狀態。所以他們因應這個記憶的做法是他們很多都有儲存的癖好。
五十歲以下的世代對於豐盛感是多一點的,所以對物質的執著會沒有那麼多,不安全感沒有那麼嚴重。除非生長在很辛苦的家庭,那就會化成他們向上或努力的動力。所以囤積的本質是不安全感,是很不理性的,你也沒辦法說服他們。好處就是他們很節省,不喜歡浪費。但比較複雜的地方是,第一個他們會省小錢花大錢,騙子就有機可趁。小孩輩的其實有時候會覺得他們有點貪婪,很在意錢。
有時候他們是年老以後才改變,年輕時不一定那麼有囤積的傾向。有一部分是有可能的。因為囤積、儲存有時候是用來迴避自己變弱或迴避死亡的;死亡會帶來一種無力感,老化也帶來一種無力感,所以會變得抓得更牢,這也是有可能的。其實這是一個迴避死亡的狀態,因為人性有一個基本動力就是不相信自己會死或是不想要面對死亡,這是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很認真在論述的。
然而當父母是老年,小孩是壯年,就是開始發生囤積與否的衝突在。
逃避死亡的通常是老人家。他們會做很多事情讓自己像是不會死亡,這可能是百分之七、八十都在做的事。反之,則是有百分之二十的長輩過度擁抱死亡。他們會用死來控制小孩,他們會很焦慮、擔憂,把死掛在嘴邊,死就變成一種情緒勒索。用死來逼小孩就範,達成他們的願望。「我都要死了,你還不聽我的話。」所以死變成過度的認同,變成一種可以拿來用的身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