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診療室】不能只有“不可以”
我們常常說育兒不要獎勵、不要懲罰,那我們要怎麼做?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舉個例子:小孩在家裡蹦蹦蹦蹦亂跳,他在用力跑來跑去會吵到鄰居。孩子不能跑來跑去,那他可以做什麼?孩子一直在家跑來跑去,這代表「他需要活動」。你可以問他說:「等一下我們要去公園玩,還是去哪裡跑跑呢?」或者家裡要裝隔音設備,因為孩子在這個年紀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才有能力去幫助孩子做選擇。
舉個例子:常常孩子有睡午覺的問題:「你不要睡覺是不是~,那你不要睡覺,你要休息。」可以把選項放大:本來選項只有「一定要睡覺」,你可以把選項放大成「你可以休息,但是休息還是有限度,不可以吵到其他人」。我們可以先想替代的方案,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而不是只有跟孩子說不可以。
再舉另一個例子:有一個媽媽下午去接小孩放學,結果小孩跟她說:「我要買東西吃。」要不要給他買?通常都會說:「不可以,因為等一下就要吃飯了。」其實這個小孩以前已經跟媽媽過招很多次了,媽媽也知道等一下小孩會有很多厲害的攻擊法,所以就跟他說:「好啊,可是你必須要選“吃了不會影響晚餐”的東西。」小孩就很用力的想:「那買小黃瓜好了。」這個小孩才四歲,會想到小黃瓜不會影響到晚餐,我真的覺得他很厲害.這個就是【有限的選擇】。
遇到孩子提出要求時,可以盡量跟他說:「好啊!」但是後面是有“但書”的,「怎麼樣才可以做這件事情?」這就是【有限選擇】,不要只有跟孩子說「不可以」、「你不能這樣做」,你不能這樣做之後,接下來不是獎勵就是處罰。
獎勵是「你乖乖吃飯喔,等一下買養樂多給你。」
處罰是「你再不聽話,就把玩具都丟掉。」
三四歲前的孩子,要先把選項縮小:「你不能這樣做,但是有ABC三個選項,你想要哪一個?」事情就會比較單純。孩子這樣會比較有彈性,而不是「每次都不可以」。如果一直“不可以”,可能會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有的小孩會跟你拼了,他才不管你可不可以;另一種傾向是「好啊!反正都不可以!」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消極,因為他在生活中發現「我不管做什麼都不可以」,那就什麼都不要做好了。有些家長就會開始覺得「為什麼小孩都沒有動機?」這是誰造成的?
在醫院的經驗裡,很多家長會帶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來問問題,很多的家長會有共同點,就是講大量的“不可以”,這就很像“殭屍符咒”,貼上「不可以」的符咒後,他就不能動了。當孩子身上貼滿了各種符咒時,他到底該怎麼辦?他們通就會走來走去,然後又會再被罵:「你怎麼還動!」
他就是需要動啊!這是孩子的正常能量釋放,所以老師前面說的「有限選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要讓他的能量有發洩的出口。如果孩子的年紀還小 還好哄騙,可以技巧性給選擇。
隨著不同年紀,可以思考的彈性是不一樣的。當孩子還很小,建立生活常規時,你可以給他兩個或三個有限選擇。你可以所有的選項都是你想要的,
「你要先收好玩具再去洗澡」
「還是你先把衣服拿去洗乾淨」
「你要先刷牙還是洗澡」
你講的每一種選項,都是你期待他做到的,但又好像是一種騙術。當下孩子只是很覺得:「我可以選耶!」殊不知他已經掉入你的圈套了。
當然他的語言能力更好的時候,你會期待他做一些自發的分享,當然可以留第三個選擇:「第三個選項,你想想看,可以怎麼做…」所以不要讓孩子變殭屍了,能量是需要釋放的。
【固定性思維v.s. 成長性思維】
太常跟小孩講“不可以”,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孩子會慢慢變成「固定性思維」,他就會變得很消極。如果我們常常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或者是在他能力範圍內 開放的選擇,孩子則會保留在「成長性思維」,他會不斷地去思考「怎麼做?可以怎麼做?」
家長的疑問:不要管我的決定
現在有一個問題:有限選擇是很好的,但我有時候會有一個副作用。
有限選擇是用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現在比較大了,他就會說:「這是我決定的,你不要管我的決定!」父母就會被打倒,而且怒火馬上就來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孩子大了,他想要有自主意識時…】
很好啊~這表示他的自主意識越來越清楚了,而且敢跟父母說「我要自己決定」。孩子慢慢長大後,要跟他談的是『你有沒有能力做這個決定』
我們有責任照顧孩子,本來就有權力幫他決定事情,這時可以回應他說:
「你想要自己決定是不是?」
「那怎麼樣你才能自己決定?」
他可能講不出來,你也可以跟他說:
「那你想一下,怎麼樣你才能自己決定?」
不一定要當下解決,可是我回應的是「他想要自己決定這件事情」。他有點在抱怨啦~「為什麼我都要聽你們的!」對啊!你本來就要聽我們的啊!因為你還沒有能力啊!這個解釋不用講出來,自己心裡知道就好了,我們只要讓孩子知道「你想要自己做決定喔~怎麼樣你才能自己做決定呢~」搞不好他會跟你說:「長大之後才可以…」
期待一下孩子的答案吧!
這是很常見狀況,不管父母學了再多育兒方法,孩子一定會很快破解,他進化的速度很快;這是好現象,代表你的孩子腦袋越來越清楚了!
【孩子真實的心聲,你聽見了嗎…】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大樹老師都會先看到小孩良善的部份。
或許你們孩子是兩歲開始叛逆期,
或許是四歲、五歲,
或許進小學後可能拒學,
他是青春期還是叛逆期,
在每一個叛逆期,每一個“我想要做決定”,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變化:
「哇~,他的語言能力怎麼變得這麼好!」
「他怎麼會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決定事情!」
從旁邊觀察孩子不同的角度,那是很棒的事情!
給孩子一些選擇的空間吧~
學習思考&解決事情的能力
這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時間到了就會的,是要學的。
- 大心診所官方網站:https://www.betterhelpgroup.com/
- 大心診所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etterhelpgroup/
- 大心診所部落格:https://blog.betterhelpgroup.com/
- 大心診所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DyqFrqlqH2s2gkRv2DT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