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生孩子?】
現在有一種說法,養兒育女的經濟成本太高,結婚已經是一個門檻了,生了小孩會讓你本來還OK的生活品質急速下降,經濟負擔是很重的。其實不完全是經濟門檻的問題,不只是要花很多錢,你同時也要花很多時間。當然時間在現代社會越來越等同於金錢。同樣的時間你可以拿來休息、賺錢,可是你拿來照顧小孩就會好像丟到水裡面一樣。
現代社會很多東西可以外包,只是偏偏照顧小孩這件事情,外包是要付出代價的,你跟小孩之間的感情會沒辦法累積,或是你會不了解他。當然還是有些外包,比如家務外包給人做;教小孩寫功課也可以外包,請安親班有人顧。可是陪玩這件事情,幾乎是無法外包的,你可以找一些才藝班外包,但是小孩就會跟才藝班老師關係好。
這個是哺乳類跟靈長類的特性,小孩還是要認主人,他得有個核心的照顧者,核心照顧者跟他關係良好,他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滿足。像很多隔代教養家庭,小孩的核心照顧者就是爺爺、奶奶,長大以後爺爺奶奶過世其實就對這種小孩子打擊很大。他們一輩子都會跟自己父母的關係很疏離。當然有些人會想要修復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過程就會很掙扎、很痛苦。
講來講去就是每個幼兒都需要認一個主要照顧者。如果主要照顧者是媽媽,之後他大一點,爸爸要抱,有時候還不太願意。或是說充電的對象一定要是媽媽,在最脆弱的時候,爸爸來是沒用的,或是誰來都是沒用的。第二照顧者就是不夠,就是要主要照顧者才能充到電。這是大腦演化而來的設計,幼兒必須要判斷誰是最重要的奶水供給者,誰是他生命維持的最主要來源,一旦遠離了,他就會有危機感。慢慢確保這些生存的供給是安全的,他才能夠有安全感地活下來。所以親密感沒辦法外包,一定要有一個大人協助建立起來。
所以養育一個小孩子,要投入大把時間,當然會有一些愉快的回報,你感情上也會得到滿足,就像你養動物一樣。可是大部分時候,那些辛苦和投入,客觀來說不是那麼均衡的,你可能要苦10個小時,換來1個小時的歡樂。所以很多人越來越覺得以理性的角度來說,繁衍後代越來越像是基於一個衝動、生物的動力。生物動力本來跟理性無關,可是越來越多人用理性的角度來思考,生孩子是很不符合經濟效益的事情,會讓你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不是政府補助再多錢都有用的。
這也跟文化價值的潮流有關,如果大家都鼓勵養兒育女,你可能還是會覺得應該要往那邊走。然而,文化潮流越來越覺得養兒育女好麻煩,讓自己生活品質被破壞,你也可能逐漸認同這樣的觀點。全世界的潮流都是如此,只是亞洲國家更嚴重。南韓的生育率又再創新低,因為南韓女性的位置跟處境更差一些,導致越來越多女性不願意進入婚姻,養兒育女,擔任媽媽的角色。越來越多人選擇比較輕盈的關係。如果你走這種路線的話,比較不會有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