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怎麼學習當爸爸?】
過去文化上對於父親的角色設定,基本上是賺錢養家活口,其實沒有需要參與家庭的功能。隨著社會演變,父親被要求賦予更多家庭內部的照顧責任跟功能。
一般來說,爸爸在心理上承擔幾個角色,第一個是設定規範:規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擁有讓大家可以信任的權威感;第二個是負責經濟上的照顧,支撐一個家庭所需;也因為他養家,大家要聽他的;第三個是他要給予小孩方向、人生建議,像教練一樣,要怎麼念書,怎麼做人處事、應對進退。
然而奇妙的是,這三種功能台灣女性幾乎都可以全包。也能賺錢養家,通常管孩子也都是媽媽,告誡小孩可以怎樣,不可以怎樣,也會教小孩子怎樣才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基本上爸爸在家庭功能多半是撤退的、疏離的。很多媽媽一方面希望爸爸涉入,一方面也不習慣爸爸笨手笨腳的涉入,所以很多家庭仍然容易有一個缺席的爸爸。
許多人往往都有一個巨大的母親、強勢的母親,也聽媽媽的話,被媽媽所影響。可是長大之後,很容易有個失落的父親形象,在尋求爸爸。所以當現在的爸爸要開始進入家庭時,要先意識到自己的各種困難,才會順利。
因為很多年輕爸爸,並沒有自己爸爸怎麼涉入一個家庭的經驗,所以他要自己摸索。要開始允許自己有權威感,願意去管理小孩;或是他要承擔太太的責難,當太太嫌東嫌西的時候,要不怕被太太貶低,適度地回應說:「我沒有那麼差,你要讓我練習。」不要像是一個軟弱的兒子一樣,又被媽媽給管教,要不怕被媽媽給貶抑。同時把自己爸爸形象重新發揮出來或重新創造出來。
在華人文化,爸爸基本上不太有形象,遙遠的、嚴肅的、默默的,提供的親情支持都很迂迴。爸爸是一個象徵物,小孩沒有太多跟爸爸互動的經驗。
現在四十歲以下的人,似乎都在重新學習當爸爸。
要如何當好爸爸?首先要不怕當爸爸,要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第二要稍微整理自己跟爸爸的經驗;第三要練習有權威感。
在家庭裡面,最有權威通常是媽媽,百分之七十的家庭都是長這樣子的,所以你反而要跟媽媽借一些權威感進來。你也可以當一個溫和的爸爸,可是你不能當一個溫和卻沒有底線的爸爸。很多爸爸很喜歡當白臉,其實都是迴避衝突、害怕衝突的,最後還是要學會發脾氣,運用自己的生氣跟小孩對話,讓小孩可以承認你的權威,感受你的生氣,把你當一回事。
權威跟威權是不一樣的。威權是沒有道理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就是要你聽我的,這叫做威權,一點轉圜空間、商量餘地都沒有。權威是一種氣勢,因為我可以承擔這個家,我可以做出好的判斷,有些東西你現在就是還不懂,你就得聽我的。關於生命安全、關於責任規範,這些東西你沒有經驗,我就有責任義務來指導你。
自由是你要能承擔做後果的決定,你才擁有作選擇的自由。在不同的年紀,自由會越來越大,可是不是一、兩歲就可以擁有無止盡的自由,自由是要學習的。能夠提供這些視野的人,基本上我們叫做有『父親功能』的人。他會告訴你我現在給你多少自由,你就有多少權力做決定、做判斷,等你通過考驗,你更成熟一點,再給你更多的自由。
這的確是要一步步拉寬那個空間,不是什麼都不管你,讓你從無到有,自己錯中學,這樣子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隱形的忽略、放縱、不負責任,對孩子來說是很沒有安全感的。這有點像是你連樂高積木都不會組,馬上就說你現在給我蓋一個101大樓一樣。很多東西是要循序漸進的學習,要累積經驗,所以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導師、引導者的需求,教我們這樣一步一步的熟練、長大成人。
基本上一個理想的父親,是提供這樣的功能的。可是在華人文化裡面,的確很多地方不知不覺被媽媽佔據很多。所以媽媽一方面要學著放手,一方面爸爸要學有勇氣重新加入這個家庭。不然的話,小孩跟媽媽一直糾纏佔據,其實對母子兩邊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