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女長到五十歲如何面對他的父母?⑤ -面對新世代的來臨

小孩子本來都被媽媽抱,上幼稚園是他第一次的分化,上小學是第二次的分化,國中是第三次,慢慢他們越來越獨立,有自己的主見想法,有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世界觀,有自己的視野。父母是要一次一次的體驗這種分化,這對父母來說很煎熬。

閱讀更多

疫情期間生活提案③:重新找回親密關係

所以家的意義或是孩子的學習意義不再只是趁這次疫情學很多認知的技能,學很多才藝。
在家裡面其實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一個是家務,訓練責任跟義務還有凝聚力;另一個是玩。

閱讀更多

【為什麼要生孩子3-孩子到底需要甚麼?】

「什麼是孩子需要的?」一直不是亞洲國家或是華人文化所在意的,因為小孩子要聽話,順從父母就好。我們文化焦點不太在意小孩子的內心狀態,不會去問他們要什麼,我們只會說他們該學什麼,學問要怎麼做;注重認知的發展,要怎樣能夠聰明,要怎樣才會乖。所以我們對孩子的在意是乖不乖,乖的意思就是你符不符合社會的規範,你符不符合大人的要求,你能不能順從聽話,可是不太知道孩子要什麼。

閱讀更多

【在華人社會怎麼學習當爸爸?】

過去文化上對於父親的角色設定,基本上是賺錢養家活口,其實沒有需要參與家庭的功能。隨著社會演變,父親被要求賦予更多家庭內部的照顧責任跟功能。

閱讀更多

【父親的臉】

在華人社會或儒家社會,父親的臉孔其實一直是模糊的,通常被處理成君王、帝王或是有權威的神。東、西文化都一樣,父親是保持距離的,擁有很多權力、影響力。所以在文化設計上,父親很容易被放在神壇、神格的位置,有距離感,默默監視你,操著你的生殺大權。在很多國家,帝王是父親,父親又是神。

閱讀更多
閱讀更多

【育兒診療室】青春期的憤怒與憂鬱

青春期的情緒,就是一個很難搞的狀態,他的大腦在迅速發育,他的性荷爾蒙在發展,他的人際關係在發展,整個狀態就是屬於在一個“暴衝”的狀態。當在小時候,孩子已會辨識情緒,知道自己的情緒怎麼了,也有辦法適度的表達,這時我們跟他討論情緒會稍微容易一點;但是如果不行的時候,常常會有憤怒跟憂鬱的情緒。

閱讀更多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