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想進入諮商的百種掙扎與困惑

在第一次接觸諮商的人當中,對心理諮商充滿問號、焦慮甚或質疑者,並不少見。心理諮商像是一趟心靈探索的旅程,有人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情加入,也有人躑躅不前、最後轉身離開。關於『心理諮商』這個治療型態、關於『治療師』、或是『我與治療師的關係是什麼』等等各種疑惑,在準備展開旅程之前,我們整理了各種Q&A如下,讓你在進入這趟心靈旅程有更多的調適與準備。

閱讀更多

【愛自己是天賦人權嗎?】

  民主社會常說,天賦人權,也鼓勵大家要愛自己,但是這些人權真的是常態嗎?其實說來說去,常常是中產階級的自我想像而已。

閱讀更多

【為什麼要生孩子2-東方人比較顧家?】

歐美看似沒有那麼注重家庭,其實是很注重家庭品質的。亞洲文化中,基本上是工作比較重要。家庭的設定以責任為基礎,大家都要犧牲,有很多規範,可是不強調親密的交流、感情的聯繫。不同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結構和狀態。

閱讀更多

【關係的面貌】:淺談互相控制的關係

有些人可以常常進入關係,在關係裡互相纏繞,互相傷害,然後一個換一個。會形成這樣的關係,很有可能兩人都是內心受傷的人,他們有雷達,會互相找到彼此,所以要嘛是引誘,要嘛是被引誘,就會進入關係。

閱讀更多

【認識中年危機2】中年危機與內在孤兒

當大人不像大人,就沒有辦法整頓小孩、照顧小孩、理會小孩,小孩就會在莫名其妙的狀態下長大,形成一種內在孤兒的狀態。

閱讀更多

【認識中年危機】

內心若是有空缺、內在有洞常常填不滿,會讓人開始試圖去追求滿足。為什麼內心的空缺經常會在中年以後開始爆發呢?

閱讀更多

【在華人社會怎麼學習當爸爸?】

過去文化上對於父親的角色設定,基本上是賺錢養家活口,其實沒有需要參與家庭的功能。隨著社會演變,父親被要求賦予更多家庭內部的照顧責任跟功能。

閱讀更多

【父親的臉】

在華人社會或儒家社會,父親的臉孔其實一直是模糊的,通常被處理成君王、帝王或是有權威的神。東、西文化都一樣,父親是保持距離的,擁有很多權力、影響力。所以在文化設計上,父親很容易被放在神壇、神格的位置,有距離感,默默監視你,操著你的生殺大權。在很多國家,帝王是父親,父親又是神。

閱讀更多

【阿信養成記2:裡面深層的暴君是怎麼煉成的?】

  阿信有一種變形叫做『阿信暴君』。她們有這樣的背景:父親通常不在家,從小父親酗酒、外遇離家,見不到爸爸。自己在那裡含辛茹苦地長大,或是從小就開始照顧弟弟,照顧沒用的爸爸,照顧生病的媽媽。如果在她們能力足夠好的時候,家裡是有負債、經濟顛沛流離的狀況之下,她們為了求生存,會不擇手段地逼自己趕快長大。

閱讀更多

【阿信是怎麼煉成的?】

基本上這個世界的確仍是父權為主的社會,在亞洲文化更加明顯。女性的受限跟打壓在亞洲一直以來存在著,華人女性一定也是有這樣的命運。
有一定程度的女性,犧牲程度更加極端,更善於吃苦耐勞,我們就稱之為「阿信」的路線。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