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間生活提案③:重新找回親密關係
作者/楊旻鑫執行長
疫情期間,很多人生活節奏改變,孩子在家不能上學、也不少人改成在家工作。這些變動,讓我們開始需要重新設計生活的時間:之前移動去上班或上學的時間感,跟現在所有事情中斷得在家完成的兩種時間感是會不一樣的,所以在家裡的生活節奏、時間安排,其實不能像之前一樣那麼精準,或者刻度一板一眼,大方向來說時間要變得放寬一點。
某些父母在一知道要停課的時候,就立刻上網訂了一個很大的白板。白板要做什麼呢?裝回來把家裡三個小朋友學校設定的課表寫在白板上面,大家就可以每天看到今天的時刻,掌握進度應該如何。
爸爸、媽媽可以看到,小孩可以看到。因為對孩子來說,用眼睛可以看到,其實可以增加很多提醒的效果。所以家裡設置一個巨大的白板,一個時間的提醒器,讓『家庭教室』的狀態比較容易呈現出來。
再者,必須知道一堂40分鐘、50分鐘的課,節奏上來說小朋友是跟不上的,現在小孩子的注意力越來越低,大概20、30分鐘可以待在一堂課就很了不起了。一方面老師要再找新的教法,要更有吸引力;家長也可以開始參與課堂,看到老師們如何授課。
疫情考驗著家長的「彈性能力」與「秩序能力」
簡單來說,課跟課的間距得拉鬆,甚至要有一點彈性意識到,家長也開始可以檢視這個教材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小朋友,如果不適合的話,也有能力去網路找其他更適合自己小朋友的教材。所以一方面選擇性變多了,一方面也考驗家長判斷教材的能力。
這都是有時間、有知識判斷能力的家長才可以做得到的事情。如果是有這種能力的家長,其實在這一次的學習上面反而更如魚得水,好像一個自學的生活一樣,可以更有彈性地幫助小孩量身打造他的教材,所以理想狀態是小孩子多了自己父母當家教。
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對二、一對三、一對五比較容易,再怎樣小班的調整,台灣的教育還是一對二十,還是屬於大班制,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輔導小朋友。更何況現在透過網路教學更鞭長莫及,所以家長的進入的確是很重要的事情。這就很考驗每個家庭的文化資本:不是指家長教育程度,而是指家長在學習、在指導小孩上面的『彈性能力』跟『秩序能力』如何。
今年最大暑假作業──讓親情重新連結
其實關鍵在於心態的轉換,這一個漫長的六七八三個月,五月還勉強有在學,今年的暑假等於從六月就開始,因為小朋友根本就無心上課。到底在家裡可以做什麼呢?有的媽媽找到好的新方向─學習怎麼跟小孩相處,就是今年暑假最大的功課。讓親情可以重新連結,重新找回彼此的親密關係。所以不是只要透過網路學認知上面的技能而已,而是學家庭裡面該要有的東西,或是曾經有卻失去的東西。
那是什麼呢?有的媽媽,開始輕鬆地訓練小孩子做家事,事實上現在很多小孩子沒有能力做家事,也不覺得自己要做家事。然而這會導致小孩欠缺做家事所能培養起來的能力,其實做家事培育小孩子很多生活的基本技能,手眼協調的能力,對家庭的凝聚感跟認同感,也有負責任的能力。
現在越來越多小朋友在學校,家長不認為他們需要打掃,這個是價值觀的轉換或辯論。可是在家裡面,事實上小孩子可以承擔家務的部分,有些父母就趁這個機會開始鼓勵、訓練孩子怎樣循序漸進地做家務。比如幫忙拖地,幫忙洗米,一起參與洗碗,一開始他們是幫忙,然而這其實也是他們的義務。
本來在一個家裡面,每個成員就有義務要把這個家維持起來,不是理所當然地好像就要被父母給照顧或服務。他開始長大,開始有能力了,他也要有他的責任感、承擔能力以及家庭意識,事實上很多家庭是忽略這一塊的。
讓小孩子參與勞動,會替他們帶來成就感。而且在這個時代我們很容易重視認知的部分而忽略了身體的感官能力。譬如,一起參與做菜的過程,知道每一個菜的形成中間有很多細節,每個步驟小朋友要有耐心,一步一步聽著大人的指令,自己摸索把它完成。這一方面會有成就感,一方面會有一種好像身體做到什麼,有一種好的回饋進來,讓小孩子內在更有信心、更篤定自己是做得到的自我信任感。
一個真正有力量感的人,他不只是頭腦很好、很會上網路查資料、能言善辯;他同時是要有一種我自己可以實踐出什麼、可以做到什麼、把生活打點好的能力。這會帶來一種安全感,累積下來會有成就感,會帶來一種自我的篤定跟踏實的感覺,這的確是這幾年來很多家庭生活忽略的。好像只要會念書,有成就,有賺錢就可以了。
然而很多小孩子內在還是很茫然,不容易藉由搞定自己生活來有一個安定的感覺,就會變得很懶。趁這次機會開始重新達成一種生活教育的味道,其實是蠻多家庭可以學習或選擇的。當然合作以及指令給予的過程裡面會發生很多混亂跟衝突,這樣才有機會去看到小孩子的個性,兩邊才有辦法磨合,才有辦法學習。
那如果不只是在乎認知訓練,而是更知道所謂家的存在感是要透過這些參與、這些勞動來打造而成的話,家的定義、家的感覺也會重新找回來。有了這些付出,有了這些責任,家人之間的親密或感情才會更理所當然、順理成章。有了家務的行程,有些家就變得更親密了。
所以所謂的親密不是在那裡只會我愛你、你愛我,這樣子就可以真的變親密。而是要有辦法一起過生活,把兩邊的默契磨合出來、找出來。我知道你的個性,你知道我的個性,我們一起學習做事的節奏、價值觀,這個才是一個親密關係的精髓,也才是一個家的精髓。
所以家的意義或是孩子的學習意義不再只是趁這次疫情學很多認知的技能,學很多才藝。才藝班有些線上可以維持,可是有些就是斷掉了。在家裡面其實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一個是家務,訓練責任跟義務還有凝聚力;另一個是玩。其實很多父母是忙碌的,沒有機會跟小孩子一起玩遊戲、玩桌遊,所以學習怎麼玩也會是在家裡面臨的挑戰、考驗或任務。父母親有沒有辦法跟小孩子輕鬆地玩,玩出一種快樂感,而不是為了有教育意義而玩,玩的品質也被很多家庭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