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看「南北粽大戰」端午節哪裡的粽子最好吃

南北粽的喧囂吵鬧,就是在炒一種家鄉的滋味

端午節最熱門的口水話題,莫過於哪裡的粽子才是正宗好吃,是北粽先炒再蒸,紅蔥頭油香粒粒分明的口感比較厲害?還是南粽水煮過後,清淡爽口,米質軟嫩滑密,再配上花生粉的濃郁芬芳?

各自的擁護者,花了不少心力在辯論甚麼才是正確的粽子狀態,雖說有些半開玩笑的氣味,但也是面紅耳赤,爭的不相上下。關於美食,這幾年台灣人總是很積極在擁護與辯論,甚至開始爭論肉圓、碗粿等各種小吃的偏好與定義。食物真的有正宗嗎?還是在心理意義上,各自到底在擁護的是什麼?

所有人都在說我的食物比較好吃,你喜歡你習慣的才不是正統。食物本來就沒有標準道理可循。在爭的都是一口氣,一種心理的感受。這些爭論所執著的心理議題,彷彿是很明顯的事情,但是大家似乎都視而不見。

其實所謂的正確,就是熟悉,就是從小到大都在吃的食物。

吃久了,你就以為天經地義,吃久了,就成為正確,吃久了,就是好吃。

那些小吃是你街頭巷尾的攤位與店面、是父母帶你尋訪的、是媽媽手作的、是爸爸習慣性從哪家在地名店帶回來的。這些日積月累點點滴滴的吃食循環,刻出了每個人對美味的定義與型態。

這是父母的照養、或是那些萬年不變的店面彷彿永遠存在令人安心,父母下廚勞動的汗水,畫面、氣味與感受累積起來而成為這些真正的粽香味。

熟悉而成為真實,真實成為正確,正確成為一種理所當然天經地義。認真辯論的心意,背後是一種從小到大的生活型態、口味的堅持,彷彿是在說我的生活方式才是對的,我從小是這樣長大的。

然而,這種堅持總是會帶來失落。

你的天真可以維持著,直到有天吃到別人家的,吃到別縣市的經典美食、招牌粽,所吃到跟你以為遠遠不同。那個嚇一跳噁心驚訝不知所措的感覺,才讓你漸漸發現,你已經離開童年、家鄉的味道。你已經回不去了,父母年輕但充滿英氣銳氣的互動消逝了、那些以為會永存的老店不在了。然後你已經夠大在網路上可以跟人鬥嘴一下,說哪種粽才是真肉粽。

你吃的不是粽子,是你對家的回憶

每一種食物的執著,都是回不去的童年,都是一口口家鄉的好滋味,當你每年又能重溫這些舊夢時,一時間鄉愁濃到瀰漫到整個口腔。但你已離開故鄉,在外地求學工作留學打拼,回不去那個用食物滋養自己的時空。

食物是連著記憶的,食物裡有味覺與嗅覺,味覺的形塑,從幼年時開始被雕塑規訓,本來有無窮盡的可能,就這樣滴水穿石般的被你父母/照顧者給鑿穿。然而嗅覺,是更古老的腦所掌管,無以名狀語言區大腦理性皮質區皆管轄不了,自成一格彷彿橫亙千年的化外之民。但是一聞到,氣味就會立刻把你招喚拉回記憶現場,情緒也跟著湧出。家鄉的記憶、成長的記憶,母親的記憶……

一旦定型了,就難以改變,然後以為是唯一,於是想要創造出永恆。

於是我們化為食物法西斯與糾察隊。檢查別人的食衣住行育樂,是否符合自己的標準。

所謂對錯,是一種來找同溫層的概念,不斷區分我們與他們,用來創造了許多連結,凡我輩者就是安全,就是溫暖,這是千萬年來演化出來的心智狀態,

心理學告訴我們「口味」就是那麼難改變

深度心理學說,認同始於口感,是來自母親的第一口奶水。

不管好母親壞母親,嬰兒就是認同執著,然後展開一輩子的愛恨糾纏,對照顧者的期待,對照顧者的失落、為何不夠好、為何控制我,我要怎麼回報。

我們一方面捍衛著母親,說這種照顧這種奶水是對的,一方面開始猶豫質疑,想要反抗,想要擺脫種種的控制。對母親又愛又恨,對口味卻是始終如一。

為什麼我們有勇氣捍衛食物卻沒勇氣回家與爸媽相處

家鄉的滋味總是這樣,對母親的情緒總是這樣,又愛又恨。媽媽一口一口的餵食,設定你對食物的眷戀,隨著你的成長,慢慢卻也成了無形的控制。幼年的順從漸漸轉換了青春期的躁動與憤怒。幻想著要長大幻想著要離家。華人父母既餵養,但不完全的懂得親密,所謂的愛與餵養,用一種塞的狠勁不斷塞入,讓孩子反胃,又怒又想要吐出來,又不敢言。

長大後的我們需要面對父母所給的責任束縛、感情重擔

於是長大回鄉見父母,總是成了既期待又複雜的心事。甚至說我不要都顯得困難。捍衛認同的食物總是顯得簡單,要反抗父母要與父母連結,有時竟是最遙遠的距離,最難解的習題。

去年刻劃入心很受好評的台劇,俗女養成記,處理了這種矛盾,用一種童話般天真的態度,提醒了觀眾,家鄉氣味,總是美好的。然而這種美好,多數人只能放在回憶放在心裡,現實生活中,還是要有力氣面對父母所給的責任束縛、感情重擔,去讓他們看到自己長大了,去展現自己,然後新舊傳承,用更融合豐富的態度回去撫慰他們。

『回味』家鄉,也是『回餵』父母。這是一條漫漫長路,要能去蕪存菁,消化掉那些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與困難,找回核心的價值與關愛。

於是每嚐一口端午節的粽香,你一次一次地體會到:

北部粽被笑說是油飯,其實粒粒分明拌炒著台北媽媽的精明俐落與幹練;

南部粽糊成一團,是你儂我儂情緒苦難不分的南部媽媽味;

中部粽折衷,中部媽媽為了生存,各種變形各種妥協各種不擇手段;

鹼粽是苦情媽媽的奶水因為摻著汗水血水,用一點點的甜來彌補苦鹹似的哺育;

外省媽媽試著將逃難顛沛流離記憶阻擋在外,和著一點創傷的滋味,拌入外省粽,像是一種祈禱,讓災難不要再來。

台灣人習慣用吃來表達連結與關愛,對吃的執著,有著濃烈化不開的情緒。對吃的習慣裡面有著種種關係的期待與設定。

不管南粽北粽,能呼喚出童年鄉愁,就是好粽。

這是家鄉的味道

是媽媽的奶水

也是一次次你永難忘懷的台灣的味道。

Author

yr3zi98y6xu5@sg2plcpnl0083.prod.sin2.secureserver.ne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