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概論2:腦波與夢的對應
夢的功能
其實慢慢認為夢是有多功能的。比如說,我們可以發現受測者在尚未進入夢境前,趕快把他叫醒,讓他無法睡覺,他再度入睡時,他夢會消失,中間出現夢的時候,又把他叫醒,沒有夢的睡覺基本上做得到的,記憶就會變很差。比如說,一直把受測者叫醒,可是包含做夢的,他們記憶就還有維持住,比如睡前讓他們背東西。所以目前主流的看法是,夢有好多種用處,一種是幫助記憶的鞏固、儲存,整理,所以準備考試的應該要多睡覺,因為才記得起來,不然容易忘光光。當然有些人短期記憶好,那他不睡覺,只靠短期記憶在記。可是好的學習是要把記憶從短期記憶重新整理、凝固成長期記憶,現在這些記憶的轉化、變形、固定的過程,慢慢都有些生理學的證據幫助了解。
反正夢跟記憶有關,睡眠也跟身體的各項健康有關。至於為什麼會演化出夢,更強而有力的答案仍在尋找中,至少我們知道它的確有助於身體健康,是每天大腦運作必備的機制。睡覺的時候,大腦看起來是當機、停機,其實是在做別的工作,一方面在休息,一方面其實在轉成別種運作模式重新運轉。
夢與情緒
科學對夢有很多討論,夢如果是有情節的,那很明顯都是假的,這是大腦在編故事,我們大腦本來就有編故事的能力,而且栩栩如生。當然一方面一個來源是白天發生的事情,就有素材進入夢裡,這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很多情境不一定是日常生活發生的,而是各種離奇的捏造,有時候超出你的想像力之外,那就是大腦在發揮或創造,一方面也重新處理你的情緒。
慢慢科學研究顯示出夢跟大腦在處理情緒機制是有關的,所以它表面看起來毫無邏輯,故事性跳躍,其實裡面含有情緒的本質,有些軸線藏在故事情節裡面。所以好的解夢師,通常是心理師在做,會跟記得夢的人一起討論,他們漸漸發現夢的背後有一些象徵意涵,有一些深藏的情緒在裡面。這樣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像一個鏡子一樣,重新讓你看見你的內在。你意識上並不知道,可是你的大腦深層的深處它正在經歷某些情緒狀態。
最簡單來說,如果你受到創傷,有很多驚嚇,你的夢就是一堆大逃殺的情節阿。我們也常常夢到鬥爭的內容,表示你日常生活處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狀態。更不用說很多人一輩子都夢到考試的東西,表示你的確有焦慮的情緒在你的身體裡面。所以願意去看見夢的人,其實是可以從夢獲得心理的意涵,幫助了解自己。夢是大腦創造出來的,沒有大腦就沒有夢,這很合理,而且我們由腦波變化就知道你在做夢,所以它是大腦創造出來的產物,有它的意義在,雖然很多時候它是一些雜訊、雜質的東西,很片段、很零碎,然而,就像是抽象畫一樣,你有經過訓練的眼睛,你可以從裡面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會解夢的心理師,的確有點像是偵探一樣,幫著你去破解這個抽象畫裡面的玄機。
意識與潛意識的轉換
在入睡的過程,我們腦波開始變化,意識開始轉換。有時候我們是清醒的狀態,有時候我們是睡眠的狀態,在清醒到睡眠的過渡期中間,有一個半夢半醒的狀態。開始閉上眼睛,半夢半醒的時候,腦波α波就會增加;清醒的腦波是Δ波,慢慢地真正入睡Δ波就會越來越少,它們依照不同比例,有不同的睡眠分析。
在這個半夢半醒的恍惚狀態,也會有幻覺跟夢出現。有時候,在快要睡著時,外在訊息仍持續進來,你就會產生錯覺。例如,有時候你邊聽老師上課,邊打瞌睡,你記下來的筆記根本和課堂內容差十萬八千里,裡面有一半都是你捏造出來的,其實你已經出現一個幻覺狀態了。所以我們人是可以憑空製造出幻覺,而且那是日常生活最常見的狀態,是夢或半夢半醒的恍惚狀態。
當這個恍惚狀態出現的時候,意識的強度是減弱的,你慢慢不清醒。這時候你的大腦皮質負責理性區的控制強度減弱,因為理性區通常會用來壓抑情緒,意識也會用來壓抑情緒,所以你平常比較動物性的部分會被壓抑下來或忍耐下來。如果很會忍的人,他意識就會感受不到,譬如,很多人在抓狂時,別人跟他說:「你幹嘛生氣?」他會說:「我哪有!」很大聲的回你。可是他還真的感受不到,人就是可以這麼分裂切斷的。他的理智或是他的意識是可以完全感受不到他的情緒的,直到他進入半睡眠狀態、恍惚狀態的時候,意識才被撤掉。其實那種壓抑的人,有時候很怕睡覺,失戀的人也很怕睡覺,因為他們很怕睡覺的時候,過往的點點滴滴會整個冒出來,情緒接踵而來,怎麼睡都睡不著,覺得自己很無助、退化、脆弱,完全不知道怎麼一回事。那是因為你的抑制機制慢慢地放鬆,戒心撤除,那些壓抑的、不願面對的、比較原始的、動物性的東西,就在此時一湧而出。所以當意識撤走的時候,我們內在的一些潛意識的東西,就有機會在放鬆狀態之下重新被看見。所以知道人類有這個狀態的時候,我們就發展出一些方式或手法,去召喚出這些恍惚的狀態或是讓人在這個恍惚狀態之下,面對自己內心,處理內心不願意看見的記憶跟情緒。
【延伸閱讀: 催眠概論1:腦波測量與意識變化 】
https://reurl.cc/ZnLQ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