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女長到五十歲如何面對他的父母?④ -面對老化

二、面對老化

老年人一定會開始面對身體機能的退化。有不少人是蠻放棄把自己照顧好的。因為其實好的「老」就是你開始要有運動習慣,好的退休規劃,這是金錢的部分。然而有一些比例的老年人是很空白、很放棄的,如果是這種老人的話,小孩子就會很頭痛或是有壓力,因為推不動這樣。

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的個性,一方面也是時代的特點。其實人類到現在第一次活超過八十歲,沒有前人示範,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他們以前上學也沒有學過,沒有教,他們沒也看過他們的父母示範,所以的確有一些比例的人,他們不懂得怎麼好好的活著,怎麼面對老人生活。有一種就是焦慮,積極的去拒絕自己的老化,其實他們也在對抗死亡、對抗老化。現在科技發達、醫學發達,其實是會助長人類這種拒絕的心態的。比如說,整形可以讓你完全沒有皺紋,就是的確可以幫助你欺騙自己。這就不好調整。

所以成熟的態度是要接受自己慢慢有些退化,但你還是大有可為。你有些地方就是會有皺紋,你以前可以運用的身體本錢逐漸流失,比如說你不能熬夜,容易打瞌睡,頭腦就沒那麼靈活。可是你又不能放棄,你要願意重新有一種創造感,一方面不能拒絕死亡,一方面也不能好像被死亡、老化的感覺打敗。這是蠻難調整也是蠻重要的。首先要承認自己已經在退步了,比如說視力就是會不好啊。問題是有點尷尬的地方在於,現在的科技會讓人有時空凝結的感覺,七、八十歲的人都會有一種幻想,認為自己還是四、五十歲,還有種自己是壯年的錯覺。

人很容易有就是拒絕老化或死亡的傾向。而這也是全世界的趨勢,所有人的成熟度都變慢。這是全世界的趨勢,所有人的心理年紀都往後移,包括我們覺得歐美好像他們大學生在打工,比較成熟獨立,跟爸媽說再見,其實沒有。他們也M型化,家裡經濟好的小孩,學費什麼的都是家裡供給的,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度,被父母影響控制的程度,都比二十年前多很多很多。所以我們會產生這種錯覺。

儘管你心裡可以否認老化,可是問題是身體的確是跟不太上了,這就會帶來一種衝突。最大的衝突就是,老年世代還是會積極參與家裡很多決策。這在開工廠的台商很常見,老年人並沒有退休,可是四、五十歲的人已經在接班了,但是決策都被控制住,甚至三十五歲以後要接班的,他們很多去大陸開工廠的,後來就決定另起爐灶。

我們看這些豪門恩怨,都有點類似。人都已經五六十幾歲了,可是表現都很像屁孩,在跟二媽、三媽討錢,覺得是你們欠我的。反正這個接班的問題,會跟老化很有關係。因為大家都活在一個沒有變老的錯覺,小孩子卻已經長大,的確要練習放手,才可以讓他磨出些經驗。

時代在變,老年人有的是人生智慧,可是他們沒有對物質、現在局勢的掌握。科技、商業模式一直在換,法律也一直在換,物質的東西一直在修正跟進步。他們有的是人際上的應對進退,他們過去可能談判、賣東西很厲害,所以很多台商老闆、爸爸,他們看人都很準。這也是一種衝突,簡單來說,就連網路都不會用了,他們怎麼跟人家做網路事業呢?或是說他工廠要怎麼賣東西?以前是去喝酒交際應酬,現在是你要會用網路曝光賣東西。所以這個就會帶來很大的衝突,因為老的不以為自己是老的,小的已經準備要長大了。

老年世代他們擁有的錢是比較多的,錢是很麻煩的東西。錢基本上是資源,它代表影響力,可以創造出很多東西;錢也是滋養跟照顧,我們需要錢才可以照顧好小孩,或是說你給小孩種種資源就是種照顧,都用錢來做代表。所以我們說分財產的時候,『你有沒有愛我』、『有沒有疼我』,表現在於你分多少錢給我,在華人文化是這樣子的。現在就是老年人比壯年人有錢,很多有錢的家庭會用此來控制,的確他們也可以控制,很多吵架爭奪則隨之而來。錢可以用來控制人,所以壯年以下的世代,很容易變得只能忍氣吞聲,接著就會密謀造反。他們會在控制跟不想被控制之間,有很嚴重的衝突跟拉扯。因為小的想掌權,老的覺得權力還在他那邊。

其實這個狀況就是老的世代要開始知道,自己已經老了、退化了,要學會放手,願意讓小的試試看。這大概也是出於愛護的心情,這個還是有時代背景的參與,老年人他們吃過很多苦頭,他們有一點點基於愛護的心情去迴避小孩子吃苦。可是就是願意讓小孩子失敗,才可以找出經驗,才可以真的成長。因為他們的確是還不夠成熟,看起來四、五十歲,經驗或內心還是二、三十歲,也有可能,這沒有錯。所以講來講去老年人都還是有匱乏的核心的痛苦,有逃難的經驗,貧窮的經驗,這是「老」的部分。

三、面對家人的生病與退化

「老」跟「病」相關,照顧變成重責大任,很大的負擔,時間、關注、金錢,要怎麼分配?時間跟關注比較類似。有些兄弟就給錢,住國外很少來,那他到底有沒有在關注爸媽?於是兄弟姊妹就會為這個責任分配開始很多煎熬。可是它合起來在說的事情是,我們父母在衰老生病,我們有沒有辦法面對這個事實,有沒有辦法一起去扛起痛苦跟煎熬。所以為什麼一個家會吵吵鬧鬧,是他們本來就有既有的矛盾,藉由這些外在的壓力凸顯出來。

這就可以扯到說,在照顧方面,性別變成一個很微妙的因素。我們壯年世代三十到六十歲的女性,基本上還是經歷一個比較明顯的角色設定,父母是他們要照顧的,家務是他們扛的。而且這個很微妙,照顧比較多的,通常也是不被疼的。女兒也不被疼也照顧比較多,因為女性在華人文化裡面被賦予比較多跟家、跟關係有關的責任。被忽略的小孩基本上反而是對父母比較在意、比較有責任感,其實就是想要被看見的渴望跟得不到,就變得很願意犧牲。他們也不知道要有一些憤怒跟反抗的,這可能跟孝順的概念又綁在一起。因為小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基本上你就是不孝順,很容易有罪惡感。那些被疼的小孩,其實有些是被寵溺的,他們不容易有罪惡感。所以因為「病」而延伸出的責任分配會讓所有過去的家庭矛盾浮現出來。

✅ 大心診所官方網站
 大心診所粉絲團
✅ 大心診所部落格
 大心診所Youtube頻道

Author

yr3zi98y6xu5@sg2plcpnl0083.prod.sin2.secureserver.ne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