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排隊買口罩? ( 下)讓被寵壞的孩子動起來

要怎麼讓這些偷懶的逆媳,或是懶惰的女兒、懶惰的弟弟或哥哥或姊姊,這些被寵壞的小孩動起來?有兩種方式。要看溝通位置是哪種,交叉使用這兩種方式。一個是給出中性指令,另一個是相反,要給出情緒勒索。

  1. 給出中性指令:
    如果已經陷入一種糾纏不清、互相指責的互動,那要練習講出一個理性的指令或是命令句,比如說:「你跟媽媽住,媽媽現在缺口罩,你要幫媽媽買,我在外縣市/國外沒辦法幫忙。媽媽跟你住,媽媽現在缺口罩,她需要你幫忙。」
    要小心你要控制自己不能夾著各種指責或是情緒化的用語,不能一直說這些話「你怎麼可以不幫媽媽的忙!」、「你怎麼可以那麼自私!」這種充滿很多情緒化的指責,這樣彼此就會在這些細節上面吵架、討論,進而失去焦點。因為對方常會反擊說:「我哪有自私!我以前也做了什麼、做了哪些事。」所以你們之前互動已經夾雜很多指控、情緒勒索,互相罵來罵去的話,這樣的指責句反而常常把注意力轉移掉。所以要回到一個清晰的、中性的、理性的命令句。

2.學習表達情緒,用情緒施壓:
但剛好有一種狀況是相反的,像這種付出很多的子女,他們其實很注重自己的清白,都不太做控訴的語言。那他們反而要開始學會用一種帶著情緒的話語去壓迫或是還責任給那些懶惰鬼
你可以說:「我覺得很累,媽媽不是我的,媽媽也是你的。」、「你怎麼沒有注意媽媽的身體健康呢?他們現在口罩就沒了,會很危險啊!」反而要用一點這種重口味、有情緒色彩的話,去讓對方感到不舒服。如果你都只是就事論事,沒有加一些情緒還回去或壓迫對方的話,對方會是沒有感覺的。
這種付出很多的子女平常溝通太注重清白感好像很聖人的樣子抗拒使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狀態,他們過去可能都太討厭這種風格了,但這樣就沒有辦法對付比較自私的親戚或是兄弟姊妹。

所以面對家庭的權力關係,面對家庭的政治角力,不是心理學的那一套溫良恭儉讓就有用。你要有時候溫和、有時候理性,有時候反而要練習重口味,這就是『家庭政治』的現實。要善於利用不同風格的語言,看哪一個比較有用,學習賽局式的談判。一個家的互動基本上是充滿權力、階級,還有情感、利益,全部混在一起。一般人想像所謂的『溝通』就是我們要好好的、理性的講。然而,在家庭裡,它不是純粹講理性,也不是純粹講感情,裡面有摻著錢,還有過去的你傷害我、我傷害你的這些經驗,這種情緒債務,全部混在一起,變得很複雜。這種處理人性,到底誰要負多少責任的東西,這叫做家庭政治,它實際沒有標準答案要如何妥善處理,是隨時局而變動的。

就有點像現在對抗疫情一樣,一方面要用理性,一方面也要判斷民心走向,人民的文化水準,判斷目前有多少的資源。各國作法沒有標準答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它裡面有很多的判斷,也有很多的算計,綜合起來做出相對好的決策。當然政府的政策是更複雜,所以才會有很多種版本,包括英國佛系防疫到底是聰明還是放棄?這個也可以有兩種極端的看法。

面對政治決策的好壞,在外圍的人其實很難看得懂,微觀來說,家庭也有政治,家庭政治的細節很難掌握。不要天真的以為就是家和萬事興或是溫良恭儉讓就是對的就是唯一答案,那都是一種神話般的期待。其實裡面是要有很多判斷跟思考的,所以合起來叫做政治的行動,不是那種神聖的溝通。

家庭成員關係的變化通常都是很庸俗、很平凡,非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它不是慈濟大愛台的演出,它真的比較像是民視或三立的鄉土劇,裡面有很多衝突存在。我們怎麼樣在衝突裡面找到一個成熟的做法,讓每個人各自負該負的責任,又讓大家可以和平相處又有愛的交流,這才是困難的藝術所在。

>> 延伸閱讀:誰在排隊買口罩 ( 上 ) ? 發現家庭政治裡的資源分配
https://reurl.cc/X6V1QM

Author

yr3zi98y6xu5@sg2plcpnl0083.prod.sin2.secureserver.ne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