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應該要做多久?需要吃藥嗎?
「心理諮商」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心理諮商就是來找心理諮商師尋求答案,然後心理師會教你怎麼做,其實這只是一小部份。心理諮商是幫助個案一起思考問題,在諮商期間,建立一段足以信任的關係,在這段關係中與個案探索各式各樣問題、自己的情緒。也會有學習的部分,學習判斷人際關係的互動歷程、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學習建立界線、學習親密等;也因為這個多樣化關係,你可以在諮商治療的過程中變得比較安心,就像在一個安全空間中,重新讓自己經歷被安撫、被照顧感、並且幫助自己慢慢累積成長的養分。
以心理治療領域來說,可分為短期、中長期
- 短期:8~12週
為【聚焦】的問題解決,如:工作壓力處理、焦慮情緒之放鬆訓練、人際關係衝突處理…等,在這段時間,也可讓個案了解什麼是心理諮商,並從解決問題的層次中,會延伸到原生家庭、與人相處關係的討論。
- 中長期:
中長期的諮商不一定要做多久,有些人慢慢懂心理諮商對他的幫助,他就會願意持續下去,可能會到3、4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結構是由個案與心理師的討論而取得共識。
中長期諮商因過程見面多次,個案會對心理師有一種感覺,如:在談的過程中,你覺得心理師是嚴格的、心理師不夠理解你、心理師是疏遠的…各式各樣的感覺會在諮商中浮現出來,這叫做“移情關係”。移情關係的意思是,你對於過往重要他人的感覺轉移到心理師身上而得以實現的過程。舉例常見的狀況:個案對心理師的『順從』,會讓個案在治療過程中,不自覺地吸收所有治療師的語言與信念。有這樣的狀況時,心理師會帶領個案去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與行為,這往往跟原生家庭、父母的經驗有關。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來見心理師好像都要談壞的、不好的事情』,這有可能是以前我去找爸爸媽媽的時候,都是在談要被檢討的部份、談我不好的地方,因此以前的權威關係會在諮商治療中浮現出來。
所以中長期諮商的關鍵,會討論各式各樣的感覺,這是諮商治療的途徑,其目的是協助修復原生家庭,或是過往經驗所形成的傷口。
常見的頻率為一週1次
1次50分鐘。如果有些人是接受密集式的治療,可能會需要到一週3~4次以上。接受密集治療的個案,通常是以精神分析式的治療為主,個案因為理解治療關係對自己的幫助,很想透過這個關係去了解自己各式各樣的事情,所以他們願意負擔一週多次之諮商費用,這代表內心有對這個關係的承擔、動機。
需要吃藥嗎?
當心理師在處理心理困擾時,如果觀察到個案的身體出現異常的症狀,如:失眠、胸悶、過度換氣,或者個案經驗到很多很大的情緒起伏…等,會建議同時吃藥治療。
藥物要吃多久?
跟症狀的穩定性有關;一般來說,精神科醫師會建議至少吃3~6個月,再逐步遞減藥量,不可以說停就停,因為精神科藥物是有介入至大腦神經,需要時間調解緩和。
大心診所的心理師都有受過症狀評估相關訓練,甚至臨床心理師有受過症狀行為觀察與評估指標訓練。在台灣,臨床心理師是沒有診斷權與開立藥物處方的權利,因此我們心理師會跟個案討論已觀察到的身心症狀,建議進行藥物治療。在大心診所,我們是互相轉介與合作的團隊,所以個案做心理治療中,心理師發現你需要藥物治療時,可以協助轉介到醫師門診,並跟醫師說明觀察到的個案狀況,醫師會再進行相關評估開立藥物。
大心診所初診|立即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