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口頭禪:良善溝通的第一句
「你有了解我意思嗎?」「你有懂我意思嗎?」
這是我們要介紹的第一個心理師的口頭禪。
心理師會常常需要確認,我講的你有理解嗎?這個動作叫做『澄清』。
因為我們語言丟出去,對方要怎麼理解和接收,其實會經過他大腦的過濾器處理。他會聽到什麼樣的意思?他有什麼樣的感覺,其實都跟他過去的遭遇、過去的環境是有關係的。同樣的一個語言、語句、語言脈絡,每個人事實上解讀都不太一樣,但一般來說我們社會化的結果,我們對一些類似的語言會有共識。
可是在做心理治療的時候,討論這些很個人、獨一無二的狀態,那個語言的使用其實也要不斷的去辨認,去注意個案或是對方,他在聽話的時候,同一個詞他到底聽到了什麼,或同一句話他聽到了什麼。其實生活實際的互動,會發現,本來自己要表達的是A,可是很容易對方聽到的是B,所以有品質的溝通澄清是很重要的。所以良善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對方有沒有覺得懂,能理解到。
另外也有可能他覺得他理解到了,可是他理解的不是原來的意思,所以需要不斷地去做澄清和核對,所以就會說『你有沒有聽懂』,有聽懂才可以再往下講。不然那個概念是一個接一個,如果一開始沒聽到,後面其實全部都亂掉。
這種問句,也會有一個效果,就是說他製造一個喘口氣的空間、緩衝空間,讓對方想一下,然後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消化完,有聽完。
一個心理學常見的、與治療有關的概念就是『消化』。消化是生理的詞,就是食物進來,後身體經過消化器官消化或是經過胃的消化,它才能變成養份。所以用在心理上成為一個隱喻,就是資訊一直流進來,可是我們內在是要經過吸收、整理,然後才能變成養份。大量的資訊若是沒經過仔細理解,那就會變成好像殘渣被排除,可是那在治療裡面其實是好東西,可是卻被當成殘渣把它吐出來或排出來,那它就是沒有被消化。
所以我們人在溝通或是互動的過程裡面,不是你傳達完就沒事了,其實是你要看對方有沒有消化,對方怎麼消化。有可能他消化不良,他就便秘了,所以在互動的時候和在做心理治療的過程時,那個消化狀態是很需要被觀察的。
消化需要很多工具來幫忙才能消化,比如說像需要口水、胃液,還需要時間,你不能好像一直吃進去然後馬上消化,所以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元素,所以我們常常需要等待、需要有空檔、需要停下來、需要喘口氣,一個完整的資訊才能消化。
所以『確認資訊如何消化』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一個重要的溝通習慣。治療裡面心理師會有很多小動作,其實是幫助這個溝通順暢許多的,可是那都已經內化了,所以治療師也會不自覺地使用這些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