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享:人生勝利組的失敗人生,創造屬於自己的勝利人生
放掉控制,允許挫折
面對強烈的完美主義,人生勝利組開始要放掉許多的限制,知道很多事不是完全依照他想要的結果發生。
他開始要修正,30歲以後開始要學習很多東西是不盡如人意的,要學習60分到80分的彈性空間,不是什麼東西都要完美。
他要開始放掉他抓很緊的、充滿控制感的完美主義,他要學會妥協,學會修正,事事不是要求百分之百,他要學習平衡,要學會優先順序,要取捨,哪些最重要的都要做到80分,哪些要70分,哪些60分,他開始要拿捏分寸。
這個理想上是從20歲就開始學,對一個人的念書或者是就業都會比較有幫助。可是這些菁英或勝利組他們可能要30歲以後才慢慢學會說,完美是不可能的,這個同時也要處理理想泡泡破滅的一種失落感。
他放掉他那種萬能自大的想法,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得到的這種本質性的幻想,他開始要承認自己是有侷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有些他只能盡力,有些他要捨得,有些他真的做不到,這個會帶來一種苦澀的感覺,一種失落感,有些人會慢慢體會到,原來我真的沒有那麼強。
有一些菁英小孩,他們在念第一志願高中的時候,可能就會經歷人生第一個幻滅,因為他的同學成績都太好、太強了,他怎麼努力都還是沒有前10名、前20名,他們那時候就會很挫敗,有時候就會自暴自棄。長遠來看,如果他克服得了,那對他來說反而是一個好事,他開始學習冷靜跟謙虛,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像那種高中也優秀,甚至大學都拿書卷獎,很快就跟班上同學變班對,畢業兩個就一起出國,一起出國就要結婚的,這種到25歲以後,25歲到30歲他們通常都會結婚,甚至還會很快生小孩。這種照著人生計劃表長大的人,他們反而是高危險群,他們30歲以後就會出很多大事情。
首先就是兩人個性都又順從又強勢,根本都無法適應彼此的爸媽。再來生小孩以後,很多資源是困窘的,他們就開始吵架,為很多育嬰的想法喬不攏而彼此怨恨。那些很多初戀就結婚的人,其實離婚率是蠻高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失戀過,也不知道怎麼處理衝突。沒有好好分手過,也沒有談過好幾場很慘的戀愛,根本沒有擇偶的能力,所以等到衝突越演越烈的時候,那時候都很容易鬧離婚。
那些早年開始繞路的人,他們慢慢磨,到了30歲以後,那些繞過的路不一定不好,他們慢慢有一些累積,有一些好的挫折經驗,其實30歲以後反而有一種新的開展。
所以對於自己萬能的幻滅,要看在哪個年紀發生。有適度的遇到些挫折,可以消化、忍耐這些挫折,其實會變成人生一個很重要的養份,讓這些菁英們可以提早醒悟,不會一直覺得自己好像很優秀、很萬能下去。好像別人都是差的、都是笨蛋,或是說別人做的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標準,要跟自己一樣萬能。
不看權威臉色,認識自己情緒,認識自己真的要什麼
慢慢地他們也知道不要看人家臉色,會去想什麼是我自己真的要的,原來我也有失控的一面,原來我有軟弱的一面,原來我有好多情緒,開始跟這些情緒相處,從這些情緒裡認識自己到底在乎什麼,要什麼。
因為每個情緒核心都是在說:我有一個很在乎的東西沒有被滿足,所以我才有這麼多強烈的情緒。
很多會念書的人,他們沒有機會去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或要什麼。像很多念醫科的,他們只是因為成績達標,他們就念醫科,或是爸媽要求他們當醫生。可是有些人喜歡畫畫,有些喜歡電腦,他們卻不一定有機會發展。
當然每一個世代對於念書的觀念是越來越鬆綁,然而在華人的世界,原則上對於學業的成就,基本上束縛還是相對強烈的。
所以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去思考自己要什麼,會是這些人中年以後開始要修正的可能性,這樣他才可以處理最核心的自我被掏空的空虛感。
他才不會有一天突然好像一切他都覺得好無望、好絕望,他都沒感覺,需要用一種很激烈的失控讓自己感到:哇!我有活著的感覺。
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模式
這個當然也跟父母的狀態有關。父母分為兩種,一種是控制的父母,他們在某一個階段的反彈就會越大;另外一種就是不斷貶抑自己的父母,這個他們在重建那些自己要什麼的時候,也會變得比較不容易。這是最艱難的,但的確要做。要去思考與辨認,父母師長等權威者對成長過程所帶來的影響。
一方面會讓人內化在心裡有個嚴厲的指導者,永遠攻擊自己、說自己不好,另一方面或是永遠在擔心犯錯,不斷的修整與檢查。擺脫這些影響,找回自己的節奏,這樣人生才有機會重新贏回自主權,長出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會過著儘管物質生活有所成就,但內心世界卻十分空虛痛苦,到了中年開始崩塌的意外人生。
危機就是轉機,既有的模式開始崩塌,其實也是找回自由與自在的開始。
延伸閱讀 4點超強烈人格特質,你是偏執的人生勝利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