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心理師也要被心理治療?
【心理師的困境或迷思】
理想上,心理師自己也要被諮商,可是不是那麼多人都有這樣做。雖然說理想上,好的心理師後面是要有心理治療的,他要找心理治療師。可是目前多數心理師,自己都沒有去找治療師,包括國外也是這樣。原因主要是,蠻多心理師也覺得只有有問題的人才要找治療師,自己是沒有問題的。而這個也算是一個迷思,好像有病的人才要做心理治療;反過來說,做心理治療的人都有病。
一般人聽到心理師要去做治療也會很驚訝「蛤!心理師也要做治療,那這樣不就表示他們是有病的嗎?」可是心理師在處理越來越深的東西時,一定會有被自己的價值觀卡在比較困難的主題,要處理掉才能順利工作,我們稱為『疏通』,心理師要透過治療,比較容易可以疏通。人都是有盲點的,而我們稱為『議題』,有自己的議題,有自己的困境,沒有人是完全沒有被過去影響、沒有自己的盲點、自己的價值觀。
其實心理治療還有一個功能是協助你做『自我探索』,它不是用來治病,也不是說你有問題才要來做治療,它其實是一種生命潛能、自我潛能開發的工具。透過一個人跟你對談、互動,跟你一起想你自己的人生,你的潛能會慢慢被開發,不過前提當然是這個治療師有發揮他的功用。
【心理治療有一個功能就是像鏡子一樣】
想像有一個人好好地聽,好好地整理你說的這些內容,再像鏡子一樣照回去,讓你照見你是誰,透過另外一個人的聆聽,他會反映出你的模樣。可是這個是要經過整理,經過深刻的認識的,不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評價跟判斷。好的『看見』,會比較是屬於那個人本身,而非看見者自己的價值判斷。
就像台灣政治是很比較狂熱的。我們對同一個政治人物,不同立場的人都會有歧異的想法或評價。這很多都是自己人生的投射。一個比較好的治療式的陪伴是,治療師比較分得出來自己有沒有投射,自己的看見大致上是比較清澈的,比較乾淨的,比較不帶極端立場的去看見跟他說故事的個案,讓這個個案了解他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的人。這個都是很難得或很特別的經驗。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好好地照見你是誰,跟你一起去想你是誰的話,你內在的各種面向會重新的被理解,被看見。慢慢得到養分,內心會被滋養,就會長大,你就會活出不同面貌的自己。所以說一個好的心理治療或好的諮商,的確有一種生命潛能開發的味道。為什麼有些人他心理治療可以做兩年以上、三年、四年。甚至十年以上。其實他們不只是在做治療而已,他們是在面對自己比較深的模式,可是他們也開發很多自己的潛能。他們都活得越來越有力量,跟他身邊的人蠻不一樣的。因此好的心理治療有生命潛能開發的效果。 儘管很多心理師覺得有病的人才會做治療,可是治療不只是處理有病,它其實也有生命潛能開發的作用。很多心理師並不知道自己應該也要被治療。目前這個領域比較真實的面貌是,大部分治療師都把心理治療當成『處理疾病的一個工具』,不是用來做『全人式的理解、生命的探索』。就連國外也不是那麼的普遍,國外也覺得是有病才治療,而不是『我想要認識我自己』所以去做諮商。有病才需要心理治療,這是其中一個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