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團體花絮:如何善用澄清與情緒回饋
【當孩子挑戰權威時…..】
小紅日前剛畢業準備進入國小階段,相較其他學齡前的孩子,有較多挑戰權威、兩性對立的行為,這是很正常,卻也會干擾團體遊戲的進行,而孩子很有可能未意識到自身的行為傾向。
當天小紅在心理師說完:「不可以將球踢高」之後立刻把球往上踢,此時心理師1.直接指出孩子的行為並詢問原因(若孩子只是故意不願配合,常在被說破後會默默調整行為),有時則需要2.逐步引導孩子注意當下的情境並思考可能的客觀後果(如:其他小朋友比較矮小,可能會被擊中臉),3.再一起討論怎麼樣做比較好(如:調整遊戲進行的方式或選擇其他遊戲)。
【如何善用澄清與情緒回饋】
前段內容將討論聚焦在『行為與結果』的關聯是改變行為的方法之一,其二是進一步與孩子討論行為之下的『主觀情緒、關係狀態』,例如:「好像我說的話你不太願意配合,可能是你還沒辦法相信我,因為我們不夠熟」,透過理解孩子或許無法立即修正行為,卻可以有效地建立關係。
除了由心理師說出孩子的內在狀態,有時心理師也會說出自己或引導其他孩子說出自己的內在狀態以促成改變,讓孩子知道原來自己的表現在別人眼中可能是『這個意思』,如果我不是『這個意思』,那可以怎麼修正表達的方式(如:孩子的不配合可能不是不信任,或許是因為覺得在關係中很安全,可以任性)。
【團體到中期,人際衝突就開始出現了,這是治療師所樂見的。】
蘋果與檸檬在踢球遊戲中多次相互競爭擔任裁判的角色,有時孩子會望向心理師,似乎期待有大人能夠幫忙做決定,這時便是一個很好練習解決人際問題的機會。
當下發生時心理師只會將當前的問題說出來:「你們都想當裁判,那要怎麼決定由誰來當?」雖然不意外的以猜拳決定,但卻發生了檸檬兩次都慢出而贏了蘋果的情形,前者覺得自己贏了,後者覺得不公平、不算數。在僵持一小段時間後,檸檬往一旁的椅子坐下,蘋果第一時間很高興自己獲得裁判的身份,但當心理師詢問檸檬是否不想玩了之後,蘋果也開始注意坐在一旁的檸檬,不久便提出一個雙方都同意的建議:一個裁判負責計分、一個裁判負責抓犯規。
面對問題,孩子其實能夠自行想出許多解決的方式,我們須要做的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引導其注意到他人的反應,然後耐心等待。
【孩子的情緒模式真是百百種】
有些孩子的情緒表現很直接,不論是以話語、表情或行為的方式呈現,有些孩子則很難找出他的情緒線索。茶茶在遊戲過程中的反應明顯少於其他孩子,沒什麼表情、站著不動、也不太主動開口,比起猜測心理師會直接詢問:「我發現你站著沒有動,你心情還好嗎?」詢問後有時會發現孩子的情緒表現方式可能與其他人不太一樣。像在遊戲結束後,當茶茶發現只剩自己的父母還沒有出會談室時,其在門邊徘徊、多次詢問:「爸爸媽媽怎麼還沒有出來?」當心理師回應:「還沒有看到他們會不會有點緊張?」茶茶表示不會,也提到今天遊戲很開心。心理師則會進一步回應:「我看到你走來走去,也一直找爸爸媽媽,我以為你會緊張,不過你說很開心,如果等太久你有不舒服的感覺可以再跟我說。」
透過指出孩子外顯的行為表現再連結可能的情緒,能幫助孩子探索自己是否真的有其他的感覺或意識到原來自己表現的方式和別人的認知有些不同,而強調『可以說』則能夠讓孩子經驗到自己的感覺是被重視且會被接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