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育兒🍀為什麼孩子容易失控?
當孩子想吃餅乾在哭鬧,孩子失控了怎麼辦?
我們可以做的第一個『猜他怎麼了?』「你想要吃餅乾卻不能吃是不是?」,然後試著說服孩子:「餅乾就是沒有了,你哭也沒有用。」,這個在激發他的杏仁核;接著當你試著去猜:「你好想吃餅乾喔。」是幫他連結到前額葉。直到有一天就不是只會哭了,會開始表達:「我想吃餅乾,可是我知道不能吃。」這時候孩子就進化了,他開始有辦法表達他的情緒跟想法,這個是同理心有作用的地方。
家長們可以先練習做到這個,接下來才會去看,到底發生什麼事。
例如:孩子不願意借玩具,而是搶了人家的玩具,於是被我們制止。我們可以試著問孩子:「你想要玩,可是他不借你是不是?」他本來在杏仁核,你這樣一講可能就跑到前額葉。然後再幫孩子整理:「那我們怎麼樣才可以跟他借玩具?」「你剛剛是不是沒有跟他說:『借我玩』就直接拿走了?難怪他不肯借你。」
孩子的自我中心《所有玩具,只要看到的,都是我的》,導致他不會看見。所以家長們要跟孩子講、陪孩子整理《發生什麼事》,必須要先讓孩子的杏仁核冷下來,幫他拉到前額葉,孩子才有辦法去看剛剛發生什麼事,接下來才是引導孩子:「那怎麼樣人家玩具才會借給你?」。小小孩不知道,你就直接拿一個玩具陪他去交換,而大孩子可以陪他去想。
大孩子通常是跟人家玩然後一直推人家,被子家長們制止,然後帶走了。這時候試著猜他在想什麼?「你想要跟別人玩是不是?你不想要我把你帶走對不對?你還想跟他們玩是不是?」家長可以試著先猜看看,因為當孩子會覺得『你懂他』的時候,他會願意跟你說更多。接下來家長可以試著再問:「你猜為什麼我把你帶走?」,比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回說「因為我一直弄別人。」「那怎麼樣你才可以跟別人玩?」「不可以弄別人。」如果當孩子願意跟我談到這,我就會更進階的問他:「你有發現自己沒辦法控制對不對?那怎樣才有辦法控制?」這個部分他可能不會去思考,家長可以試著引導:「你要不要把手揹在後面?」,當然孩子可能等一下玩瘋了又會忘記,但至少你教他一個動作、一個動力,讓孩子有能力去做這件事情並且讓他練習,這樣孩子的人際關係的互動才會慢慢調整,不然家長們若是永遠在幫孩子擦屁股,也會覺得很厭世。
很多家長會直接跳到『講道理』:「你不可以這樣子做!」,也不管孩子有沒有想要聽或是準備好沒有。家長們比較容易漏掉前面的基本動作。所以不是不可以跟孩子講道理,重要的是【怎麼幫孩子整理發生什麼事並且陪孩子去看】,孩子們才會意識到自己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這時候他們便可以去調整自己。不然孩子就會覺得家長一直在管他,而他怎麼做都不對,孩子就會越來越挫敗,家長也會越來越挫敗,因為你們在惡性循環。
情緒會這麼重要就是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先去接孩子的情緒,後面我們想要教孩子、想要與他談論的事情就無法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