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育兒🍀我真的失控打了小孩,怎麼辦?
當你真的【失控了】、【很想打小孩】、【沒有辦法冷靜】、【超想揍小孩】。
如果你真的揍了呢?
如果你有在這個萬分之一秒,意識到『我失控了』,有哪些方法可以幫你?
家長可以找到一些替代方案,既可以讓情緒出來,可是又不會傷害到孩子,或者是把傷害降到最低。
【深呼吸→打娃娃、枕頭→開始找方法】
首先可以會試著深呼吸,並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孩子、這不是我的孩子…」,但有的人可能沒辦法深呼吸,真的很想打人、很想揍小孩,但卻不能打小孩,這時候可以試著打娃娃、枕頭。可能有些家長會說:「我打枕頭會嚇到小孩」,可是『打娃娃、打枕頭、打小孩』,你要選擇那一個?當然是打娃娃。若是孩子因此開始打娃娃、枕頭,也是件好事,孩子去打娃娃總比打人好。所以我們可以示範給孩子看有情緒時,可以怎麼發洩。
打到最後可能就會意識到『自己幹嘛打枕頭?』,對於生氣就跑去打枕頭的自己很好笑,於是就會開始想別的方法了。所以打娃娃、枕頭是一個緩衝的方法。
【大叫、自我對話也是很好的情緒調節】
當家長在想要揍小孩的萬分之一秒,有想到可以打枕頭、可以深呼吸,已經很好了。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參考,真的很想打小孩的時候,你可以『去廁所大叫』,但是在這之前你要提醒孩子:「媽媽要去生氣一下。」,給孩子一點心理準備。
另一個可以參考的方法是,一位媽媽帶小孩去超市買東西,小孩吵要買糖果,媽媽就說:「小花,再忍耐一下就買完了,很快,冷靜。」;走著走著小孩又吵要買餅乾,媽媽又說:「小花,再冷靜一下,很快就買完了。」;好不容易來到櫃檯,小孩又想要買口香糖,媽媽又說:「小花,結完帳就回家了,再冷靜一下。」,大家覺得這個媽媽EQ怎麼那麼好,可以一直控制情緒,櫃檯就問她媽媽:「妳好厲害,怎麼有辦法對孩子這麼有耐心?」,媽媽就跟櫃台說:「我就是小花。」,『自我對話』也是一種方式。那小孩會不會學你?你的小孩可能慢慢也會說:「我討厭媽媽這樣。」「我不喜歡媽媽這麼大聲。」,孩子也會模仿你。
這是一件很棒的事,任何家長們學的技巧都是一人吃兩人補,因為你會了小孩就會模仿你,它可能就慢慢變成你們的傳家之寶了,因為家裡的人都會找到處理情緒的方法。
【分散注意力並找回理性】
如果你覺得自我對話很好笑,可以試著看房子裡面有什麼東西,例如:「這是圓形的鐘。」、「這個桌子是長方形的。」或是「白色牆壁、藍色的打氣筒」,把你的注意力拉到理性的部分、語言的部分,這樣子做之後自然會冷靜下來。
但以上方法在當下是沒辦法練習的,你們不會挑溺水的時候練游泳,這一定是平常就要練習了。所以當你白天與孩子有所衝突時,可以利用晚上回想一下,如果用什麼樣的方法你會怎麼做。若是要搥娃娃那就應該把娃娃準備好,並且把娃娃放在你跟孩子很容易失控的那個地方,不然生氣時還要找娃娃便會更生氣,可能就會直接揍小孩了。所以每天晚上都可以把講座聽到的預演一遍,你明天要怎麼做?你下次要怎麼做?把這些東西先預備好。
如果家長真的動手了怎麼辦?『想辦法練習暫停』。暫停的方法有很多,逃離現場、跑小孩追,就是想辦法讓自己不要動手。可是如果你真的動手了……再說吧~慢慢讓這個動手的行為變少。『我們是來當人的,不是來當神的』,所以你『可以犯錯』,你可以忍不住想要揍小孩,但是我們要想辦法讓自己『不要再這樣了』。不要因為一次失控打小孩你就開始覺得自己萬劫不覆,沒有關係,我們就從你現在在哪裡,並慢慢調整就好。
再來一個,『不要害怕跟孩子或先生、伴侶關係破裂,重點是後面怎麼修復』,不要因為兇了一次小孩就開始有罪惡感。我們已經很厲害了,願意來這邊聽講座,可能從小被打到大。可是你現在可以忍住不打小孩,已經超越上一代很多了,所以不要對自己要求那麼高,你就從現在的能力往上做就對了。
【不要把情緒丟給孩子】
家長們可以做的關鍵就是,『不要把情緒丟給孩子,因為他沒有能力接你的情緒、處理你的情緒』,可以尋找一些替代方案,讓情緒出來,又不會傷害到孩子,把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