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護眼大作戰,3C收心、補救視力這樣做
本診所執行長楊旻鑫受親子天下訪談,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482 by 李佩璇
三級警戒居家上課之後,孩子使用手機、平板的時間增加,孩子使用3C的時間從固定時段,慢慢變成整天都在玩。隨著疫情趨緩,臨床心理師和眼科醫師建議家長應跟孩子一起做3C收心操,並開始積極的護眼計畫。
疫情警戒期間,學生使用3C產品遠距上課,家長也難免因居家上班自顧不暇,請出3C保母協助育兒,孩子近距離用眼的頻率增加。然而,隨著疫情降溫,幼兒園和安親班逐步開放,生活回到常軌,也必須注意孩子的視力問題,在眾多拯救視力的做法裡,臨床心理師和眼科醫師都建議,全家都要一起實踐3C收心操。
大心診所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楊旻鑫觀察,3C使用的年齡層降低,對新世代的孩子來說,3C是吸收知識、探索世界很棒的工具,適當使用也是很好的娛樂,透過線上交流學習不同的人際相處模式等。但是,在資訊量爆炸的現在,孩子需要學會歸納、判斷和思辨的能力,才能在3C洪流中取得優勢,這些學習需要成年人的引導。楊旻鑫建議,隨著疫情趨緩、生活節奏逐漸回到常軌,家長可趁此機會檢視孩子使用3C的狀況。
建立數位家規 不要怕孩子生氣
數位收心操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全家人都有共識的「數位家規」。楊旻鑫認為,家規的重點是大人小孩都要遵守訂下的原則;其次,家長必須有心理準備,這個過程孩子也會有情緒,生氣、哭鬧等,家長不要怕孩子生氣,要有長期抗戰的決心。
三級警戒之前,許多家庭都有限制孩子3C使用時間的規定,但長時間的網路課程,加上警戒期間不能出門,家長難免3C育兒,讓孩子嘗到使用3C的甜頭。楊旻鑫提醒,疫情警戒期間用3C育兒固然不必看得太嚴重,但這不該是常態,必須有所調整,避免使用3C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建議,親子可以重新討論、訂定數位家規,而且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好好遵守。
楊旻鑫表示,要孩子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家長可以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一定要堅持數位家規。「要孩子開心、平靜地接受3C家規,那是不可能的事。」楊旻鑫解釋,任誰都不希望減少歡樂的時光,建議家長可以循序漸進縮短使用時間,例如每天少用10分鐘,慢慢達到家規中設定的目標。
同時,家長和孩子都必須了解,數位遊戲的設計機制就是要使用者「玩愈久愈好」,而這些遊戲中的成就感、回饋機制,都是為了讓使用者不可自拔、容易上癮。如果孩子生氣、抗議,家長不要跟著發脾氣,要用平靜、理性的態度,陪伴孩子落實數位家規。除了孩子必須遵守3C家規外,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說好晚餐時間不用手機、全家幾點之後就斷網等,3C成癮的問題不只在兒童身上,在三級警戒之後,成年人一樣需要3C收心。
楊旻鑫鼓勵家長,全家一起實踐3C收心操,調整3C使用方式,對親子關係、孩子的發展都有好處。他提到,直接給孩子3C、順著孩子的意,當下一定比較輕鬆;反倒是訂定3C家規、關心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可能引起孩子情緒,對家長來說比較困難,但若能持之以恆,孩子在未來就會展現對3C的自制力,因此在孩子上小學這段期間「家長要撐住、不能懶惰。」
警戒期近距離用眼時間長 留意孩子視力問題
疫情警戒期間除了3C使用的時間增加外,居家也多以近距離用眼為主,新竹遠見眼科院長張聰麒觀察,疫情期間很多孩子視力退步,像是度數加深、假性近視到確診近視等,「學校下課還會去教室外活動,警戒期間待在家的時間長,稍不注意近視度數加深很快。」孩子3C收心操也包括關心孩子的視力,建議家長開始做積極的護眼計畫。
造成近視的主因是近距離用眼時,眼睛睫狀肌會收縮而緊繃,時間久了睫狀肌的調節功能變差、眼軸變長,就是近視。張聰麒認為,尤其在學齡、國小階段,睫狀肌都還很有彈性,只要用對方法,仍有機會稍微降低近視度數或維持好視力。張聰旗提出兩個補救的護眼建議:
1.做完整視力檢查 配合適當治療
成年人如果長時間用3C產品,眼睛常會感到酸澀、紅腫,但小孩的眼睛肌肉彈性好、功能佳,即使長時間用眼,少有主觀不適的狀況,很難第一時察覺視力變化,應該用客觀的檢查確認。建議家長帶孩子到眼科安排完整的視力檢查,確認視力狀況,如果等到孩子覺得看不清楚、瞇眼看物品,或是常常揉眼睛,通常視力已經退步很多。
目前有效且適合學齡孩子的近視控制治療,以散瞳劑和角膜塑型片為主,張聰麒在門診的臨床觀察,三級警戒期間,不管孩子看3C時間的多寡,有按照計畫持續進行治療的孩子,視力狀況沒有太大差異,但是沒有按時點藥水、停戴角膜塑型片的孩子,「幾乎全部度數都加深,而且加深很多。」張聰麒建議,跟醫師討論適合孩子的治療計畫,並且確實執行,有機會把視力補救回來。
2.增加戶外活動時間
根據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任吳佩昌團隊的研究,如果孩子有每天2小時或每週合計11小時的戶外活動,能有效預防近視,也能讓已近視孩子的度數「踩剎車」,延緩近視加深的速度。醫師建議,疫情趨緩後家長可以帶孩子到較空曠的地方活動,盡量增加戶外活動的機會,有助於視力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