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好學生症候群:不斷在尋訪名師
當持續有一種自己不夠好,低自尊,強烈要求完美主義的性格。有一種因應模式,就是他會開始一直找資源。
所以有一種好學生症候群,是他永遠都覺得不夠,他會不斷找老師,找更多更多的名師,讓這些名師來填補自己的不安全感,自己的空洞。所以名師就變成像名牌包一樣,他們只是盲目追求名師,有名師就安全了。
所以有一種好學生症候群就是他很會找名師。然後一直換名師。
運用藥物與心理治療,讓挫折與煩惱安心的靠岸。
當持續有一種自己不夠好,低自尊,強烈要求完美主義的性格。有一種因應模式,就是他會開始一直找資源。
所以有一種好學生症候群,是他永遠都覺得不夠,他會不斷找老師,找更多更多的名師,讓這些名師來填補自己的不安全感,自己的空洞。所以名師就變成像名牌包一樣,他們只是盲目追求名師,有名師就安全了。
所以有一種好學生症候群就是他很會找名師。然後一直換名師。
育兒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大喊:「不可以XXX!不可以OOO!」久而久知,可能會讓孩子什麼都不敢碰,反正我做什麼都不可以……
父母為了孩子好,本來就是會有很多「不可以」,但我們的重點應該是要慢慢引導孩子學習思考:
『為什麼爸爸媽媽說不可以?』
『那什麼才可以?!』
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思考與表達是要學習的。
多練習思考與表達,他就會發現,
原來自己可以想通的。
育兒常常會談到「溫柔而堅定」,常常會衍伸出「處罰」與「獎勵」的議題討論。我們要先想「處罰」的目的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教訓,請他下次不要再犯了。但你的處罰,孩子了解嗎?我們應該要孩子「承擔」犯錯後的結果,這樣他才會知道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事,也學習為自己的事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