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心診所官方網站
- 最新文章
- Uncategorized
- 親職教養怎麼學
- 親子育兒
- 時事解析
- 生活疑難雜症
- | Leave a Comment on 「別亂摸!」長期防疫家長壓力大,你有防疫焦慮嗎?
「別亂摸!」長期防疫家長壓力大,你有防疫焦慮嗎?
COVID-19(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一年來,養成民眾良好的衛生習慣,卻也可能因為「過度防疫」產生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尤其爸媽要擔心孩子是否能準確做到防疫要求,更是緊繃。本文邀請到3位心理師,與家長分享如何放鬆防疫生活中的壓力。
COVID-19(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一年來,養成民眾良好的衛生習慣,卻也可能因為「過度防疫」產生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尤其爸媽要擔心孩子是否能準確做到防疫要求,更是緊繃。本文邀請到3位心理師,與家長分享如何放鬆防疫生活中的壓力。
育兒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大喊:「不可以XXX!不可以OOO!」久而久知,可能會讓孩子什麼都不敢碰,反正我做什麼都不可以……
父母為了孩子好,本來就是會有很多「不可以」,但我們的重點應該是要慢慢引導孩子學習思考:
『為什麼爸爸媽媽說不可以?』
『那什麼才可以?!』
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思考與表達是要學習的。
多練習思考與表達,他就會發現,
原來自己可以想通的。
在華人社會或儒家社會,父親的臉孔其實一直是模糊的,通常被處理成君王、帝王或是有權威的神。東、西文化都一樣,父親是保持距離的,擁有很多權力、影響力。所以在文化設計上,父親很容易被放在神壇、神格的位置,有距離感,默默監視你,操著你的生殺大權。在很多國家,帝王是父親,父親又是神。
育兒常常會談到「溫柔而堅定」,常常會衍伸出「處罰」與「獎勵」的議題討論。我們要先想「處罰」的目的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教訓,請他下次不要再犯了。但你的處罰,孩子了解嗎?我們應該要孩子「承擔」犯錯後的結果,這樣他才會知道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事,也學習為自己的事負責。
孩子發牌氣時,大人也會生氣,但大人想要冷靜時,小孩偏偏一直黏過來,又會更生氣……大人雖想冷靜,但孩子需要有東西陪伴他,讓他知道你與他的連結沒有斷,不要擔心。“替代品”是什麼?小孩大哭大鬧時的大人法寶是什麼?小孩的心理到底在想什麼?
撒嬌就是 示弱?獨立才是王道?
在安全的環境中,鼓勵孩子獨立探索
大人小孩都要學習如何好好撒嬌
我們在診所情境常有許多來談原因,比如說,老師叫你來的,所以就是注意到專注力不良,然後 […]
再忙都要輕輕回應孩子
不知道要說什麼時,重講一遍就對了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感覺
可以生氣嗎?可以兇小孩嗎?「分離焦慮」的是小孩?還是大人?孩子的情緒需要你來一起面對 […]
自殘行為與自殺行為需要仔細評估。自殘和自殺不一樣,自殘沒有到那麼想死,他們會不會同時發生?有可能,又想自殺又想要自殘,但未必自殘的人都想要自殺。